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蜀人的语言与现在的四川话是完全不同的,与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语言也是不同的.隋唐以前的巴蜀方言词大部分已经消失,只有少数保存下来,其中有的意义上还起了变化.本文试对<华阳国志>中保存的部分中上古蜀语词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2.
明·李实《蜀语》是一部划时代的方言著作。这部书,不仅为汉·扬雄以来汉语方言学开拓了区域性方言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又为我们探索四川方言语汇的构成和来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蜀语》搜集了蜀方言词语五六二条,从多方面反映近古时期四川方言语汇的基本面貌。从《蜀语》看,明末清初蜀方言语汇主要由巴蜀土著语、别国方言借用语、通语输入语三部份构成,由此可以推知,现代四川方言语汇主要有三个来源。  相似文献   

3.
巴蜀方言重庆话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这一称谓既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生,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人文关系,巴蜀方言重庆话是重庆直辖市的代表方言,其语音特点非常鲜明,本文以重庆城区话为对象,考察重庆话主要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山学院学报》2014,(5):37-41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5.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由于历代移民,尤其是明末清初"奉旨填川"的影响,现代四川方言与明代以前的蜀方言、中上古时期的蜀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献出发,对前人所用的"蜀语"、"蜀方言"进行了梳理,提出"蜀语"有蜀人语言、蜀人俗语和方言学著作<蜀语>等含义;而<蜀语>一书又有唐李商隐在明李实之前."蜀方言"一词较为后起.  相似文献   

6.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近十年(1997—2007)四川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除了体现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外,四川方言的研究性专著和对四川方言专书如《蜀语》、《跻春台》及各类辞书的研究也蔚为大观。本文对这一时期四川方言的研究性专著和四川方言专书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并对崔荣昌先生在《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和《九十年代出版的四川方言论著》中未提及的少量成果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7.
渝东南土家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东南地区在殷、周时期居住着百濮之族。本不与蛇巴人接壤,蛇巴人被尧派羿屠于巴陵后,部分巴人向西部逃难,匿于石穴蜕变为白虎巴人,吞并土百濮,形成巴蜀对峙。旋楚子灭巴,秦灭楚。濮已灭亡,复不称巴人后裔,史称蛮,继称上,后世便以土家人自称。濮人不甘灭亡,百濮之一,板盾蛮专杀白虎,其民俗流传于渝东南及黔北、湘西、鄂西等古代百濮居住过的广大地区。许多方言流传至今,泄露了百濮人与巴人的关系。为追寻渝东南土家族源头提供了有力证据。有比较清晰历史线索可以考证的是鱼凫国,她发源于蜀,沿岷江而下,与百濮之族融合,生活于宜宾、重庆、涪陵。然后一支沿长江继续下行至今奉节,另一支溯乌江而上,至渝东南乃至“九溪十八洞”。  相似文献   

8.
过去,在巴蜀史研究中,一些论著对秦灭蜀后镇压蜀相陈壮的叛乱,和诛杀蜀侯恽、蜀侯绾的三次大镇压,以及随之而来的废除封国制实行郡县制,评价甚高。认为是秦昭王执行法家路线“反复辟、反分裂、反倒退”的胜利;认为这就促进和巩固了新兴封建制在蜀郡的确立,而仅仅把李冰治水的作  相似文献   

9.
《蜀语》是研究明末清初巴蜀方言的扛鼎之作,同时,也为当今研究明清之际四川民俗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由于民俗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被人们沿习承传,共同遵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而沉淀下来,因此,民俗的传播符号是完全可以用语言描摹记录或口头相传而流传的。李实在采摘巴蜀方言时,比较注意辑录了与民俗有关的条目,据初步分析,达300余条之多。这些条目涉及农业、手工业、饮食、婚娶、矿产、贸易、水利、交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方言生动、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广为人知,已成为人们对于四川话的典型印象。语素重叠构词已成为明代四川方言很重要的构词方式,同时在当今四川话中重叠词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闻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蜀语》中的重叠词共计13个,占词语总量的6.3%,对《蜀语》中所出现的重叠词进行简要分析,同时考察现代四川话中存在的诸多重叠词,以说明四川灵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按时间线分析,整理唐朝以前的茶史资料,大致得出,国内的茶最初发源地是在西南地区的巴蜀。但巴蜀的地大且民族多,包含巴人、蜀人,苴[cha]共、奴等其他少数的民族,其中的巴族、蜀族,只是当地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这些民族,在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前,  相似文献   

14.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賨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賨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史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巴蜀语言学一直以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研究框架,重视语言的“本体”描述。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多向交流,巴蜀语言面貌已发生悄然变化,这就使得很多依靠传统语言学视野的研究出现了局限性。本文旨在倡导一种语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即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去观察巴蜀地域的语言——诸如方音、词汇、方言岛、言语社区、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作品语用等的演变,以此构建全新的巴蜀语言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蜀语》中引用《方言》的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明丰清初四川方言的词语主要来源于楚方言,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来源相吻合。此外,还受到秦晋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代巴蜀的图腾,有说巴部族图腾是芭苴(即芦苇——川东盛产的芭茅),是蛇,是白虎,是五龙(白龙)……而对蜀部族图腾,则又分出“蚕”说,“杜鹃”说,“鹿蜀”说,“鱼凫”说,“大石”说等。实际上,根据考古材料和对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现存土著部落及中国现存边远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调查报告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氏族部落,历史上都有不可仅有一种图腾(如果承认他们确有图腾信仰的话)。因而,很难将某一动物或植物说成是某一民族或氏族部落的唯一图腾。不过,从古代巴族和蜀族在今四川境内的发展史以及居于古代巴蜀境内(包括云南、贵州、陕  相似文献   

18.
方言和语言史研究关系密切,四川方言和汉语史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对四川方言作进一步的说明,另一方面是根据四川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史。四川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可以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使古今贯通。对四川方言“挨”、“漮”、“篾”、“舔”、“争”、“鲰”之义逐条训释,即是尝试。  相似文献   

19.
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彭文巴蜀与关中在地理位置上连理,早在殷周时期,巴蜀民族就已越过了米仓山脉、大巴山脉、秦岭等天然屏障,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四川彭县竹瓦街出上的一批窖藏青铜器的形制及其上花纹、铭文①和广汉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的窖...  相似文献   

20.
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吸取了东汉灭成家、屠成都的教训,主要是从保护巴蜀百姓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