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无奈的一句话了。更无奈的是这句话还出自英雄之口。能称得上英雄的人自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正是这过人之处将英雄与凡夫俗子区别开来,可是凡夫俗于有用武之地,英雄却没有。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就出在英雄自己身上。自诩为太阳的人当然不是英雄,他们自然没有用武之地。确实是英雄,可是却设有一颗平民之心,也只能孤芳自赏,鹤立鸡群了。如果英雄们干了平民应该干的事情,那么英雄就不是英雄了。他们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是社会抛弃了英雄,而是英雄抛弃了社会;不是时代遗忘了英雄,而是英雄遗忘了时代…  相似文献   

2.
要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首先需要抓住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应该""这样"和"活着"。首先,这里的"活着"不是简单地寻求生存的基础,而是更深层次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次是"这样",它可以理解为"不同于一般""独特""为了什么而如何做"等。而"应该"这个词,则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怎样的意思。在弄清这些词语的内涵之后,这个题目就可以理解为:我应该为了某种目的、心愿、需要或理想而采取"如此"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
适合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是开放性的协商对话。在协商对话中,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谈话问答关系,而是基于相互承认的沟通关系;师生交往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包容的理解;德育过程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精神的共享;德育目标不只是简单的妥协,还要是视域融合的形成。协商对话如要顺利实施,师生都应该确立协商民主的意识,具有宽容的精神,具备协商对话的资质。为此,还要创立有利于协商对话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4.
适合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是开放性的协商对话。在协商对话中,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谈话问答关系,而是基于相互承认的沟通关系;师生交往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包容的理解;德育过程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精神的共享;德育目标不只是简单的妥协,还要是视域融合的形成。协商对话如要顺利实施,师生都应该确立协商民主的意识,具有宽容的精神,具备协商对话的资质。为此,还要创立有利于协商对话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职业本身就要求教师“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师法》第八条第一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方方面面和整个一生;影响的不是一两个学生,而是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可以说教师的道德高度影响着未来社会人口素质的全貌。教师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授的载体,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7.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一辈子产生良好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8.
"道德"及相关词汇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他从多重道德角度批评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和作品,形成了独特"道德视景"。这种的复杂的"道德视景",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兼容道德和审美判断的艺术批评。他从审美阅读出发,试图多角度考察人性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寻求宗教人文关怀的精神超越维度,这种批评视角,在其《小说史》中构筑了一座多维复杂的立体金字塔结构:以审美的纯文学批评为底座,以"道德视景"为现实层面的价值标尺,以宗教精神为超越性的精神制高点,其中深厚的人文关怀充斥"金字塔"的各层。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单纯的"审美"境界,而是人们在"乐以行仁"的自觉努力中实现的一种特定存在状态,一种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审美又超越审美的"美乐"境界。  相似文献   

10.
窦学敬 《课外阅读》2011,(5):126-126
一、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长征是史无前例的英雄史诗,具有永恒的道德价值和永久的魅力。目前,我国"90后"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高校德育面临挑战。这就需要充分发掘长征精神的道德价值,培养"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期刊     
正★《人民论坛》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精神当前,整个社会道德的剧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混乱、困惑、冲突以及行为上的失范正在蔓延。道德教育遭遇的种种困境,使其陷入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危机之中。今天,由于现实的挤压和理想的远去,人们追求的多是与灵魂无涉、与智慧无关的知识。我们今天的教育已完全为工具理性所主导,教育己不是教化,不是为了精神与灵魂,而是为了在市场和社会获得更多的资历。这无疑使道德教育偏离了"精神教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文"即文化的精神内涵。"文"的充实,不是阐释宣传上的高、特、新,而是精神落实上的科学化、细化、实化。文化内涵充实,育人潜能才会充分,育人才有实效。文化建设素为学校育人的共识共求,然而,有了"文化建设",未必就有文化,更未必就有育人的实效。道理很简单,文化者,文以化之,文化建设贵在实"文"。所谓"文"即文化的精神内涵。没有精神的文化,犹如没有灵魂的躯体。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说过,“道德基础不是别的,而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努力。”从道德发生学意义上讲,道德的目的有两个:其一,调节个体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利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其二,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促进个体和社会精神世界的完善。前者是道德的基本目的,后者是道德的超越性目的。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生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道德是交往的底线,道德的建立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搭建了共同的舞台和共通的游戏规则,一旦这个要件被丢弃之后,隐藏在人内心中的"不善"便会自动爬出来,横亘在人际之间,既阻碍人们的交往,也阻碍人们道德共识的达成。学校德育首先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在敞亮透明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以布道者身份,还是以建构者身份,教师必须要扮演道德的代言人,他所拥有的道德原则和信念应该是一致的,都极力代表着社会共通的尺度。道德交往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无论  相似文献   

17.
谈恋爱时,大家都劝她放弃。不是他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他当兵的地方,在千里之外的新疆,结婚后,两人根本无法生活在一起。她却听不进去,歪着头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母亲反驳道:"你那是精神乌托邦!夫妻就应该长相守、永相随。"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同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主要是道德诚信和信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权力寻租、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问题,亟需作出回应。道德诚信体系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解决"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法宝,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法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作为社会规范性调节系统的组成部分,属于同一系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道德与法的功能是道德与法作为社会规范性调节机制本质规定的。它既是道德与法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又构成把道德与法作为同一系列事物、现象联结起来的纽带和基础。道德与法的功能是道德与法的本质的外化和显现。由于道德与法的本质在一定的层次上具有同一性,因而道德与法具有统一的社会功能;又由于道德与法的特殊本质,道德与法又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此外,由于道德与法的本质均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规定,而是多层次、多…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试图彻底地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对良心这种道德意识进行阐释.但是,他的道德或良心进化论不仅具有描述或说明的维度,而且包含了丰富的规范内容:他把恩爱、同情心和社会性本能当作"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表明他站在利他主义立场上反对利己主义道德原则;他也没有简单采用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不是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是把"社群利益"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他把"你们愿意人这样待你们,你们也怎样待人"这个"应然"的规律当作人类道德的基础;在论述人类道德的进化时,他站在自己鲜明的价值立场上对种种愚昧、野蛮的行径展开批评,等等.对达尔文而言,对事实的描述和说明同价值或道德规范的设定是完全一致的.把达尔文当作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是对达尔文的一大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