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隐喻的语用功能分类为基础,通过定量定性的方法对中美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及其运作机制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中美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被普遍使用,但是隐喻使用的语用功能频率却不尽相同。美国政治语篇中较喜欢运用隐喻的外显功能,内隐功能明显少于中国政治语篇。两个国家政治语篇中隐喻使用的模糊功能基本一致。在隐喻语用功能的运作机制中,中美政治语篇中也出现了异同点,其中以外显功能的运作机制差异尤为明显。针对上述现象,研究结合隐喻的本质、中西方文化差异、政治的功能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昕 《海外英语》2011,(12):318-319
情态隐喻也和情态一样,作为人际功能的语义载体,它反映了说话人对阐述内容的评价或态度,体现了说话人话语的主观性。该研究基于2008年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为语料库,以Halliday的情态系统为理论依据,研究政治辩论语篇中的情态隐喻。研究发现,总统候选人在辩论中运用情态隐喻表示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体现了辨者的情态责任和讲究礼貌策略,能够与观众缩短距离,建立人际关系,最后赢得辩论和选举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变体,新闻语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情态隐喻就是其特征之一。本文从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的情态隐喻角度分析新闻语篇的文体特征,借此探讨语法隐喻对语篇分析的重要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际语法隐喻理论最早由Halliday提出并被视为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美国的《奥普拉脱口秀》和中国的《杨澜访谈录》为研究对象,从人际情态系统的角度比较中美访谈类节目中的交际话语,研究发现两个节目在主客观取向系统、情态的三级量值、归一性等几个方面都存在异同点:两种语言都存在情态隐喻的用法,但英语主观显性的表达多于汉语,较多体现隐喻的高情态值,表现形式多样化;汉语则倾向于表达低情态值,情态表达更具抽象性。通过研究,人们对中美访谈类节目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人际语法隐喻理论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人际话语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语言使用者为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人际隐喻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特定语言形式的使用与语言使用者因素密切相关。在英语语言中,女性在言语风格上有别于男性,其突出表现在人际隐喻的使用上。结构系统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女性大量使用疑问句来表达一个确信无疑的命题,这属于语气隐喻的范畴。另一方面,女性经常使用小句来表示情态意义的情态隐喻,其情态意义的表达表现为具有显性的主观取向和显性的客观取向特征。女性选用语气隐喻可以巧妙地表现间接言语行为所能发挥的双重功效;从礼貌大同策略的角度看,女性使用显性主观或显性客观取向的情态隐喻形式,一方面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话语的礼貌级别,对受话人以示礼貌和尊重;从顺应理论的视角来考察,是语境关系与语言结构相顺应的产物,是交际过程中女性顺应交际语境作出的话语选择。  相似文献   

6.
情态表达作为英语语言表达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义载体,能在英语的情态系统中衍生出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以此来反映语篇作者及其所代表集团利益的意识形态。英语时政新闻语篇是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媒,大都以政府或官方的政策发布或态度表达进行报道,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章以VOA时政新闻语篇为例,透过其中的情态隐喻,分析时政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潜在表达。  相似文献   

7.
中外教育学学术期刊论文的英文摘要在情态表达的使用上有共同点,但其差异更为显著.二者在使用的情态表达频率总体相近的情况下,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都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而情态隐喻都是被使用次数最少的情态表达.但中文期刊偏好使用情态操作词、情态形容词和高值情态操作词,而外文期刊则更倾向使用情态附加语、情态动词和低值情态操作词.研究对增强学生关于情态的感知,提高学术论文作者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赖鹏 《现代语文》2015,(4):129-134
基于微观权力的非物化和去中心化等特征,本文对翻译语篇(《牡丹亭》许渊冲、许明译本)中的情态显化翻译行为进行人际权力距离角度的阐释,以原文与译文情态动词类型分布、量值分布和使用频率的数据对比为基础,从译者对情态动词的选择和添加分析情态的显性重构对中国传统家庭中"长幼辈分、男女性别和主仆阶层"三方面的人际微观权力关系的突显。译者对隐性情态意义的显性重构体现了翻译过程中以及中国传统家庭作为微观社会中权力与话语的互动。戏剧文学英译过程中译者对隐性情态的显性重构行为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基层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微观权力关系,对提高跨文化可接受度并推动中国古典戏剧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海外英语国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和例证的方法,从情态取向、情态隐喻及情态量值等三个方面探讨情态与语篇中人际关系的构建。情态有显性主观、隐性主观、显性客观和隐性主观四种不同的取向。情态的不同取向表明说话者对所述内容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及承担责任的程度;情态隐喻有主观情态隐喻和客观情态隐喻,分别将说话者的观点表述为个人主观观点或包装成客观内容,因而具有不同的权威性;情态的高、中、低等不同量值则表示说话者对所述内容的不同态度。情态的不同表达可以建构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应从情态取向、情态隐喻及情态量值等三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情态表达方法来表达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名词化结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韩礼德13种语法隐喻中的5种名词化结构,以随机选取的25篇英文报纸国际政治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名词化的出现频率及特征进行分析和统计,我们发现:动词名词化出现频率最高,主要是因为其可以实现新闻语篇的简洁化、客观化、正式化和语义扩张的功能;形容词名词化出现频率次之,主要实现客观化和简洁化的功能;介词名词化、连词名词化及无人称形式转换为个体名词化的出现频率极少.  相似文献   

11.
刘薇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2-133
在所有的隐喻语言使用中,歌词隐喻是最值得一提的。它不仅是口语隐喻的升华,也是文学隐喻的平民化,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又别具风格,堪称隐喻语言的一朵奇葩。具体分析歌词隐喻的语言特色及其与其他隐喻语言之不同之处,意在为歌词隐喻的理解和分析创造一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自身内容的限制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的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体育人物报道的现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相关机制和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网络新闻报道标题与正文在空间上被阻断了,因此标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使标题"抢眼",新闻工作者使用各种语言手段,其中一个就是隐喻。认知视角下网络体育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典型有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14.
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以China Daily商业新闻标题为语料,探索人们在经济领域的认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商业新闻领域中,结构隐喻运用范围最广,是人们理解商业领域概念的重要手段.方位隐喻包括up-down隐喻;本体隐喻包括容器隐喻和人体隐喻;结构隐喻则包含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医疗隐喻和饮食隐喻.在同类型隐喻中,“up”隐喻、“eye”隐喻和“war”隐喻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突显商业领域中人们更关注“向上”趋势,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商场如战场”的竞争理念.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大量的隐喻 ,这些隐喻既有共性又有民族个性。主要从隐喻概念和通感两方面分析了共性 ,从民族思维方式、习俗、政治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方面阐述了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6.
外报来华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东北地区尤其是哈尔滨外报在时间、特点等方面较关内地区不同,形成了20世纪初期十年哈尔滨报业独具的特色。在哈外报在充当宣传工具的同时刺激了国人报刊的出现,俄日机关报、国人民营报奠定了日后一二十年代的新闻事业格局,政治控制和文化传播作为显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在华外报消失。  相似文献   

17.
以"合成空间理论"为理论背景,研究汉英表量结构中隐喻的分类与认知解读问题。根据输入空间的不同,从认知角度将汉英表量结构中的隐喻分为两类: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显性隐喻是通过"量词"和"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而隐性隐喻是通过量词所描述的"原型名词"和表量结构中的"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既有共性又有民族个性,本文从隐喻概念和通感两方面分析了共性,从民族思维方式、习俗、政治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方面阐述了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9.
韩礼德主要提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形式。概念语法隐喻指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过程可以隐喻成另一个过程(以及名词化),人际语法隐喻则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在《雾都孤儿》原著和简写本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都更多地存在于前者,且对意义表达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