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狮子是外来兽,华夏人从迎接狮子进而接受狮子再到形成狮文化,是一个从"视为殊方异物"到"视为神物"到"亲近喜爱"的变迁过程。文章梳理了被誉为"神兽""灵兽"和"瑞兽"的狮子在不同时期经历的艺术造型演变,从"狮"这一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含义和情感寄托的形象,着力寻求狮文化在东阳建筑木雕装饰上的演进及所折射出的审美情怀和时代文脉。  相似文献   

2.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名满天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赵元任的名头似乎不如前面三位响亮,知名度也要逊色不少.这主要因为赵元任以语言学为专业,研究范围对当时的学生来说过于"新潮",在研究院四年中,只有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王力专门跟随赵元任学习语言学.但在研究院学生的眼中,这位"中国语言学之父"却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这终生难忘的印象竟然来自赵元任的"好玩儿". 课堂上的赵元任是好玩儿的.有一次讲到语言和事物的关系时,他自编了一个段子:"从前有个老太婆,初次跟外国人接触,她就稀奇得简直不敢相信.她说,明明是五个,法 国人偏偏要说是三个(cinq);明明是十,日本人偏偏要说是九(じゅぅ);明明是水,英国人偏偏要说是窝头(water)."为了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他还自编了一些好玩儿的单音故事.如果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人人都能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谁也听不懂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窒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相似文献   

4.
被理发狮     
电视屏幕里,主持人鸭小姐在报幕:“下面是精彩的魔术表演……”魔术狮出场了:他一下子就把鸭小姐变成了鹅小姐。正在看电视的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使劲拍巴掌: “太奇妙了!”这时,魔术狮的弟弟小九来了。小个子猫问小九:“你也会像你大哥那样当魔术狮吗?”狮子小九说:“我想干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强调的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艺术境界来源于具体形象之外,所有的这些形象只是一个载体,构成了完整的一个外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艺术表象的拆解。中国的绘画美学观点是主张其所运用的艺术表象是一种非表象的表象,是一种象外之象。画者是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了"气韵生动"的形象,即美学的"非表象的表象"。  相似文献   

6.
一篇辞章是由"意"(情、理)与"象"(事、物﹝景﹞)融铸而成的。其中不仅"意"与"象"本身形成"二元对待,"即"意"与"意"或"象"与"象"之间,也形成"二元对待"。就在这"二元"之间,是必须加以联贯的,而其整体(即全篇之情、理与事、物﹝景﹞),更要藉"层次逻辑系统"或"多"、"二"、"一(0)"螺旋结构,以形成其严密组织。本文即以此切入,着眼于其整体之艺术联贯,探讨其理论基础及其类型,以见辞章艺术联贯在辞章上所产生之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动,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  相似文献   

8.
星期三上午,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师生到宜兴善卷洞游玩。我们首先来到了宽敞的"狮象大场",早就听说善卷洞里怪石嶙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左边是一只龇牙咧嘴的狮子,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像在对着我们怒吼,右边是一只大象,它有着长长的鼻子和粗壮的大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形象、这些内涵和形象依靠各种艺术形式传媒、解读和发展。21世纪"第九艺术"的出现使得中世纪文化得到一种全新形式的传播,这种传播更具时代性,更具影响力。"第九艺术"的交互性特点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艺术表达,体现了新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变革。"第九艺术"的参与者主体是年轻一代,引进和开发"第九艺术"要注意对年轻一代的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晋代赋家对辞赋理论作出了新贡献。在创作思想上,总结出写物审美、抒情言志的新经验;在创作方法上,主张"纪实"、"比象"、"触类感物"、"类微喻大"、"注重个性特征"、"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形成这种新理论的因素是:文人好尚品评辞赋,好尚美谈人物,好尚总结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1.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晓玲 《考试周刊》2008,(1):185-186
从字形上看,我们发现"九"与"龙"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龙的图腾也必然会使人们对"九"产生一种崇拜,再加上阴阳家将"九"作为最大的阳数,它又和"久"谐音,使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于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形成一种独特的"九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突出的艺术个性。它以变化多端的造型手段———线条、形象的艺术升华———似与不似、色彩的无限性———黑白、画面虚实的无限延伸———象外之象等诸因素形成了中国书画内在的无穷魅力。从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溢光流彩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4,(4):104-108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象多意论     
"意"与"象"两者,能由互动而形成"一意多象"与"一象多意"之两大类型。因此,特着眼于"一象多意",先探讨相关理论,以见其哲学意涵或心理基础,再针对其辞章表现,举"梅花意象"为例,略作说明,以见"意"与"象"互动之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野草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这又是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124-129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形象,在诗歌中诗人累积意象,而在绘画中画家描绘物象、景象、肖像……"象"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也是一切艺术的本源。因为"象"就是我们生活其间的世界的摸样。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象"完成的,但"象"的存在方式并不单一,它以具象、抽象、拟象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因而也存在于艺术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始终伴随着农耕文明发展而不断延伸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春牛"文化.我国渊远流长的"春牛"民俗事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该文以广西各地"春牛"民俗为研究指向,探讨其蕴含的农耕稻作文化与原始图腾祟拜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民族绘画,一切艺术上所谓的"感觉"实际上是每一个特定时代与条件上的个体生命对认识对象所做出的文化判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缔造了具有中华特色的艺术表现特征,这种特征既是原始先民长期生活的积累,也是一种高度文明产生的见证。在原始文化中,彩陶艺术堪称原始艺术中的一颗瑰宝,其丰富的纹饰描绘又是研究其审美特征形成的依据之一,纹饰的出现和演变都对未来中华艺术审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