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是聚讼难决的公案。从南宋直至现在,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尊宋派认为“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清吴之振《宋诗钞·序》)。甚至认为“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都穆《南濠诗话》引刘克庄语)。今人傅璇宗、刘世南等认为:宋诗是唐诗的发展,它继承了唐诗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创造,所以能和唐诗并峙,形成古典诗歌史上的又一艺术高峰。 贬宋派却认为“宋诗河汉不入品裁”(屠隆《鸿苞集》),甚至说:宋“一代无诗”(五夫之《姜斋诗话》)。明代后七子首领李攀龙选录历代诗歌,编成《古今诗删》,对于宋诗只字不录。当时言诗大都“尊唐而黜宋”。今人五水照说:“宋诗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远逊于唐诗,就在于它的大多数作者违背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认为宋诗之弊在于缺乏形象思维。周寅更据此认为宋诗“味同嚼蜡。” 平心而论,宋诗紧接唐诗之后,处境十分困难,“唐诗晋字汉文章”,这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根的境地。宋居唐后,宋诗就难免有后难为继的窘困。所以蒋心余在《忠雅堂集》卷十二《辩诗》中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宋  相似文献   

2.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管艺婷 《文教资料》2011,(36):202-204
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长廊中的一份珍奇异宝,其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与处于诗歌顶峰高度的唐诗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照。本文就首先通过略谈唐诗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印象.从而引入宋诗异于这种印象的艺术魅力,并阐明了宋诗主议论、讲理趣、倾向散文化、好用典故的独特风韵,在这同时,也论证了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诗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但在反映民族矛盾和运用艺术技巧方面,比唐诗还有新的发展。元诗变宋,流于绮弱。明代前、后“七子”要力矫元诗之病,复汉魏、盛唐的“高格”,又陷于生硬模拟。后期的“公安派”、“竟陵派”的诗人,反对模拟,要自出手眼,惜作品多流于轻浅和僻涩。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而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另一座高峰。但是由于唐诗已经达到无法超越的高度,无论艺术表现上还是内容题材上宋诗都无法与唐诗相媲美,所以宋人选择了另辟蹊径。宋代诗人为了突破唐诗的束缚,自成一家,通过交融、借鉴、整合、改造,通过移花接木式的文学联姻,孕育出了一代"诗界维新"的奇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特征。而这其中又以苏轼、黄庭坚的诗歌为代表,从而使宋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具体研究宋诗"以议论为诗"的起源发展,并探究该特征的形成因素,同时分析该特征的功过。  相似文献   

6.
南龙翼将比较批评广泛运用到他的诗评活动中,他对唐代诗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包括比较批评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对宋诗、明诗也以比较批评方式论之,折射出了南龙翼古典诗学批评方式所蕴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唐诗和宋诗是中国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诗歌,后代的诗论家也多因为二者的高低优劣而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几首小诗来窥探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8.
明代前后七子执盟诗坛,倡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盛唐诗作为学诗的不二法门被推到了独尊的地位,宋诗则落入被斥逐的恶诗行列。而身处西南边隅,博学多识的杨慎则能在“人人有诗、代代有诗”观念的统摄下.更为冷静具体地关照宋诗的价值厦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宋诗观。所论虽然时有偏颇,却显示了突破陈规的勇气和高格独标的卓识,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唐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已往各代,仅《全唐诗》收录的作者就有2300多人,诗4890多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收诗1800多首,不少作者也不见于《全唐诗》。从这50000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诗歌题材的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史中,唐诗是无可争议的顶峰,宋诗承其余绪,虽始终未能摆脱唐诗影响,但宋朝也诞生了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诗人,他们对诗歌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宋诗风格的形成宋诗的沿革起自"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西昆酬唱集》而得  相似文献   

11.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诗三论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形成了许多流派。就宋诗的发展脉络及宋诗所取得成就的阶段性来看,宋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宋诗三论     
对于宋诗,历来即多贬抑之辞,迄明清之际,名声更为狼籍,以至于“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叶燮《凉诗》)那么,宋诗的“弊端”究在何处?总括起来,无非三条:一曰“以文为诗”;二曰“以议论为诗”;三曰“以才学为诗”。其实,这三条不但不能把宋诗一笔抹倒,反而使我们看出这正是宋诗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诗歌发展的道途上所开辟的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14.
同是诗歌,不同朝代在风格情调上有整体性的差异。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诗分唐宋”之说。他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简言之,唐诗突出一个“情”字,而宋诗则追求一个“理”字。  相似文献   

15.
诗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体系的核心,而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有一个逐渐积累和演进的过程,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唐代“意境”学说,不仅是对初唐革新理论的深入发展,也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补充,它是唐代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之一,对唐诗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羽诗论诸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的诗歌在唐诗发展到顶峰之后,宋诗的发展面临超越的困难。但宋诗终于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生活于南宋的诗学家严羽对此提出了批评。他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并提出了“别材”说、“别趣”说、“妙悟”说、“入神”说,揭示了诗歌的题材的特征、审美本质、创作的直觉心理机制和作品的艺术至境。严羽诗说对宋诗流弊的纠正作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文人的世界”这一教学内容中曾经指出:“与侧重抒情的唐诗不同,宋诗最大的特色是讲求诗歌的哲理性。”阅读宋诗,品味宋诗,确实让人深深感受到宋诗以富有哲理而见长。  相似文献   

18.
五代诗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上接唐末,下启宋初,前后经过了130多年,是超越于时代更替的。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与价值,在于其完成了从唐诗到宋诗的过渡。贯穿于这一过渡时期的诗风流变线索主要有“白体”、“体”、“晚唐体”及“词代诗兴”,其流变过程既有一贯性与整体性,又有明显的阶段性,这从白体诗的演变轨迹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那么宋诗则是在唐诗基础上再造的新的辉煌。数量上,宋诗约20万首,是唐诗的5倍。诗人约11000人,称得上名家辈出,诗派林立,宋诗也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提并论的一代诗歌。但是唐宋诗的相提并论,更主要是因其内...  相似文献   

20.
对于宋诗的研究,有学者以纵向的时间为经,以横向的思想交汇、地域诗社等为纬,作过条分缕析的探究。然对于紧跟在唐代诗歌显峰之后的宋代诗坛,如果我们将她隔离于唐,或者盲目地“祧唐祢宋”,甚至发些孰优孰劣的论断,都是对宋代诗歌的缺少论据的妄议。所以,可以试从大家入手,打通唐宋二代,从苏轼与杨万里,对李白诗歌特色以及诗技的承继和创新上,探索唐诗与宋诗的一点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