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操行评语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一个学期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在家长看来,操行评语是一个了解孩子的“窗口”,而对老师来说,它是一面折射自己工作的“镜子”。那么对学生来说,操行评语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是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细细琢磨,这句话很值得我们老师深思.是否可以这样说:"了解什么样的学生会出现问题,比了解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必将是事倍功半的教育.当学生觉得老师既严格又和蔼可亲时,他们才敢向老师谈心,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4.
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为每个学生设立一个小档案,诸如做了什么好事,参加了什么活动,有什么特长,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什么奖项,每次考试取得了什么成绩等,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写评语时就不会写出似曾相识的评语来。而学生平时所做的是些小事,老师若能确切地写在操行评语上,学生则会感到老师在关心自己,这样会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必将是事倍功半的教育.当学生觉得老师既严格又和蔼可亲时,他们才敢向老师谈心,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6.
学生希望多读书,读好书.掌握学习的方法;希望学习成绩好,又不想作业太多;想刻苦学习,又管不住自己;想老师不要偏心,又要老师重视自己;想得到尊重,又不知道尊重别人。老师希望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生也希望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其实,这些都与老师和学生没能很好地沟通有关,如果老师能够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那么很多所谓的学困生都能在老师的关怀指导下很好地成长。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最好了!  相似文献   

7.
班上五十多名学生,老师要想每天都能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是不太容易的,为了保持师生心与心的沟通,从一年级起,我就让每个同学准备一本日记本(小红花本),如果有什么悄悄话,就可以写给老师看。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两节课  相似文献   

8.
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客器的现象.不让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这一切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习惯,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9.
家长会临近,班上学生的表现突然变好了。私底下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学生怕家长,确切地说是怕老师在家长面前批评他们,为了不让老师在家长面前批评他们,赶紧亡羊补牢,个个都积极表现。一个学生既形象又生动地说:“家长会就跟第三者似的,破坏家庭和谐。”这话乍一听很幽默,细细体会,却隐藏着颇多感慨。学生怕家长、怕老师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学生自己没有表现好之外,也折射出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漏洞与缺失。  相似文献   

10.
物理难学、物理难教,究其原因之一是部分老师没能走近学生,没能做好问题跟踪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的困惑是什么.要改变物理难教难学的现状、进行有效教学必须做好对学生的问题跟踪.  相似文献   

11.
西藏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初高中过渡时期学生更显著的特点。初中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学习,老师要求记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去记什么,学什么。  相似文献   

12.
学习生活中不能缺少老师。可是,你了解你的老师吗?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吗?了解他们对学生怀有的那份深沉又复杂的情感吗?在这里,听听教师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一定能从中感悟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张秀春 《考试周刊》2014,(49):19-19
浙江小学自三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程,要考虑小学科学到底学了什么?学生已经知道的到底有多少?很多初中老师没有整体了解过,作者刚开始教学时都是把学生当成没学过科学的学生。初中科学老师需要了解小学教材,优化初中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14.
继伟 《小学生》2015,(Z1):86-87
"明白卡"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是不是和我们的"胸卡"一样啊?美国小学的孩子们每人书包里都有这样一个夹子,正面写着学生的名字,学生每天到校的时候把它交给老师,放学的时候老师又把它交给孩子带回给家长。夹子的背面别着一周的教学计划、进度、要求、作业、课外活动的安排等等,家长据此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做什么、帮助孩子准备带到学校的东西、协助孩子完成作业等等。  相似文献   

15.
养成预习习惯十分重要。预习是指在老师讲授新的课程内容之前,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展开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预习的目的是在老师授课前,学生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下一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疑难和问题,从而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掌握该阶段的学习内容。预习是课堂学习的“起跳板”,有了它,学生在课堂上将会跳得更高、跳得更远。  相似文献   

16.
一、以学定教,学为基础目前,有的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枕头老师",枕头和脑袋紧靠在一起,但枕头却不知道脑袋在想什么,脑袋在做什么梦。因此,有教育家把不了解学生的老师称为"枕头老师"。我们每次考试前组织教师进行估分,教师拿到试卷后,根据试卷和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预估本次考试的平均分,结果有的教师预估的分数和实际分数相差无几,但有的教师预估分和实际得分相差近十五分,我想这样的教师是否可以算是"枕头教师"。  相似文献   

17.
李镇西 《班主任》2008,(2):16-17
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 每接一个班,我除了给学生“见面礼”之外,还让学生也送给我“见面礼”——给我写一封信。我对学生说:“请每人给李老师写一封短信,写三个方面的内容:1.你以前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谁?他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你希望李老师向他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18.
温继锋 《考试周刊》2009,(29):60-60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还有一部分教师运用填鸭式教学.一味的老师讲学生记,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更累,却没有什么效果。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应考虑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了解你的员工和学生是鼓舞他们的第一步。你注意到了有什么不同吗?这个学生他是进步的呢,还是退步的呢?作为一个经常按时到校的老师,怎么突然来迟了呢?你在走廊上、操场上、在饭堂中,你与教职工和学生谈话,你要发现他们生活中有什么困难。  相似文献   

20.
叶建云 《河北教育》2010,(12):45-45
在阿根廷一所小学的教室里,有几名学生正围着老师交谈。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时间,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