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竞争日趋剧烈。在文化市场上,俗文化长驱直入,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雅文化几乎无还手之力;在党和国家的文化导向上,雅文化则深受褒奖,而俗文化却较难登堂入室。这是国家力量对于市场力量的一种校正,也可以看作是“雅俗之战”的第二战场。先看第一个战场。我们权且叫作“市场战”。在市场上,通俗文化的市场是个大市场,高雅文化的市场是个小市场。一般说来,通俗文化较易生产,而经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中,有好多看来是比较俗气的事,比较土气的事,俗得司空见惯,土得往下掉渣儿。但这种俗不是庸俗,不是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它俗得有味,耐人琢磨。我们把这部分东西称为“大俗”,如果把它雕琢一番,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就是说,“大俗”可以入“雅”,可以称为大雅。而大雅的东西又往往是最通俗的。即“大雅必俗”。当然这个俗是升华以后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 俗,有老俗,传统之俗。凡在民间流传多少辈子之俗,我们有选择地进行报道,进行升华,受众就会感到很亲切,从中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比如在冀、鲁、豫等地广泛流传的山西省洪桐县移民的故事,它就俗得妇孺皆知。不光冀、鲁、豫,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广远地域,好多人都会就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等等,讲出些故事。但是要真正把这个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不多,更不待说能讲出它的积极意义来。  相似文献   

3.
“雅”与“俗”“雅”与“俗”是一对矛盾,也是读者对象的大问题。大家总说要“雅俗共赏”,但怎样能做到雅俗共赏呢?“雅”是什么?“俗”又是什么?怎样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一) 《文史知识》创刊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有关文史的刊物了。我们要把《文史知识》办成什么样子?过“雅”,则深,阳春白雪固然高洁,然而“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符合我们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宗旨。过“俗”,发行面可能会大,经济效益会好,但不利于读者的提高。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实践,我们决定把《文史知识》办成这样一种杂志,它介绍的是基本知识,但又是有学术水平、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知识。这  相似文献   

4.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版面。随着报纸新闻性不断加强,其副刊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晚报副刊只有协调和处理好雅与俗、虚与实、单与博这三种关系,才能适应读者的需求,提升副刊的品位。  相似文献   

5.
陈迈 《东南传播》2013,(6):59-60
电视文化首先必须是一种大众文化,它能够而且应该取消"雅"俗"文化界限。从拥有受众量的角度看,电视文化不可避免地是一种俗文化,对大众而言,它又应具备品位和视野方面的优越性。电视的存在是要"让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理想的电视文化应当是一种"通俗的高雅文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之多,既充实了人民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为了使节目能够持久性地吸引受众,主持人不但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语言表达,还要与时俱进,突破固有的雅加入适当的俗,才能使节目深入人心,为大众喜爱。本文通过分析播音主持风格中雅俗的含义,进一步分析了播音主持风格雅与俗的个性化、多样化,以提高自身广播节目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老侃 《出版视野》2008,(1):40-40,36
重庆出版社曾出过两本张老侃的书,第一本叫《张志侃展言子》,时间是1998年12月,第二本叫《重庆言子》,时间是2001年7月。这两本书都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还真是火爆了一阵子,有关言子的磁带也一直热销。 如今张老侃回顾了“重庆言子观象”,好像言子要收场似的。据编者看.张老侃在文章结尾处的这句话是正确的:我相信,重庆言子儿是有其极强生命力的,它不但不会“下课”,它还会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势而“雄起”。为什么?《重庆言子儿》的序中作了最好的注脚:重庆言子儿是通俗文化.所谓通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没有俗,就没有雅,俗是根,任何时候也动摇它不得。俗是“下里巴人”.和的人千千万万,雅是“阳春白雪”,和的人屈指可数。人民喜爱“阳春白雪”,人民更喜欢开心,喜欢开怀大笑.所以更喜爱“下里巴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姜昆谈雅俗     
○我以为雅俗从来就是相通的 中国的文化历史,就是一个由俗到雅、又由雅到俗来回反复的一个过程。 中国的第一部著作《诗经》,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老百姓很普通的生活。如《伐檀》就是一首很俗的民歌,伐木头时唱的歌完全是自然劳动的歌声,是艺术的原始状态,经过加工整理而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  相似文献   

9.
都市报“俗”,有目共睹,大部分人认可这种“俗”,喜欢这种“俗”,也有人因其“俗”而颇有微词.其实“俗”与“不俗”并没有楚河汉界,都市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度攀升,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了“俗”与“不俗”的辩证法.“俗”:通俗、庸俗和恶俗一个“俗”字,至少有三个等量级:通俗、庸俗和恶俗.追求通俗、避免庸俗、杜绝恶俗,是都市报“‘俗’字三字诀”,这是由都市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首先,都市报是“新闻纸”的一员,要面向社会不特定的大众,受“受众最大化”这一基本规律的制约.“通俗”的文章要做透做足.其次,都市报不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是面向市民的大众性的报纸,市场规律要求报纸投市场所好.报业市场说到底是读者市场,都市报定位在市民,并非精英阶层,适度的俗的存在应该允许而且是必需的.否则,无异自断生命线.  相似文献   

10.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朝着与对立相反的方面转化。“雅”、“俗”文化也一样,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对立后,随着电视媒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开始呈现出“雅文化”和“俗文化”相对统一的局面。当然,有些人还在乐此不疲地将二者放置于对立面,还有不少人对电视媒介中“俗文化”的传播提出种种质疑和责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细致地、负责任地进行探讨,电视媒介传播完全能走出一条“雅”、“俗”文化彼此兼容、和谐互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义乌市广播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是一档起步较迟的民生新闻类栏目。由于创办者总结了民生新闻栏目先行者的得与失,在民生新闻的样式上敢于创新,在“俗”的外壳、“俗”的内容中散发出雅的清香。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通俗文艺?有说是大众文艺的,有说是民间文艺的,也有人说起,文化艺术有古今中外之分,通俗文艺的“对立面”是什么?要说起来,俗对雅,通俗文艺自然得以“高雅文艺”来比较了。其实,俗雅之间本无严格的界线可分。不过,要是说将起  相似文献   

13.
<正>《特别关注》杂志的“书中事”栏目极富特色,为杂志的品位和格调,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特别关注》确立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即“雅事俗说,俗事雅说”。一、编辑智慧的结晶“雅事俗说,俗事雅说”,这八个字的率先提出,并运用于办刊实践取得成功的人,是作家韩少功先生。20世纪90年代,韩少功创办《海南纪实》,定位“雅事俗说,俗事雅说”,要让“初中以上的人,都能读懂、感兴趣”。后来,韩少功改造《天涯》杂志,设“特别报道”栏目,也沿用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4.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的娱乐新闻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快速发展当中,有些媒体错误地认为娱乐新闻的"俗"就是低俗、庸俗,而对于高雅艺术,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一沾着了"雅"字,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其实,"俗"与"雅"是相对的,"俗"可以转化为"雅","雅"也可以转化为"俗"。办好党报的娱乐新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娱乐新闻"俗"与"雅"的关系,真正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对于电视文化性质的认识,也有了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即电视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普及文化”,“俗文化”。这也就是说,电视文化并不具有多层次的整体文化形态,只是一种单一层次的文化,而且是一种低层次的文  相似文献   

17.
关于“立体”辞书上这样解释:“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当今世界的新闻媒介竞争非常激烈,谁家办得好,谁就会拥有众多的读者。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也有一个竞争问题。报刊新闻写作采用“立体化”,是同电视、广播竞争读者的重要一环。写新闻讲“立体”化。也就是说,新闻所叙述的事件、人物,要给读者留下“立体”感觉。新闻的立体感就是要使读者感觉到新闻所叙述的事物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有何特征。它的不同的诸侧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使读者通过读“立体”新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地如临其境,如  相似文献   

18.
一新民晚报的《繁花》副刊,是小型晚报的综合性副刊。它的任务是向广大城市居民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介绍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根据我们的体会,要办好这样一个副刊,必须随时注意做到“杂”“俗”“新”“实”四个字。“杂”是指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于任务多样,读者面广,既要有宣传教育的文章,又要有知识性、文娱性的稿件,版面就必须“杂”。为了体现这个“杂”,我们要求每天版面上的文  相似文献   

19.
陆应铸 《新闻界》2001,(2):48-49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许多地市级报纸每年都要在如何调整版面的问题上大动脑筋。一张报纸既然要想通过版面调整来争取更多读者、赢得更大市场,办报者就首先必须认真搞好有关读者(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掌握来自读者和市场的真实情况,才能避免改版或者说办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然而,由于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潜意识里的优越感,我们习惯上所搞的那种读者调查往往并不能使我们真正掌握到读者和市场的需求。我们通常所搞的读者调查是设计一些选择、填空或问答题,刊登在报上,内容多为对“本报”某版面、某栏目的评…  相似文献   

20.
一张报纸有无生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近几年来,乌鲁木齐晚报的实践证明,只有多层次、多元化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才能把报纸办得有生气,也才能受到读者的好评。乌鲁木齐晚报近两年来开辟了两个固定栏目:一个是“群言录”,一个是“红山塔下”。这两个栏目从个别理性与感性上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群言录”坚持就实论虚,虚实结合,根据社会上一些正反实例,与读者恳谈,或倡导正义,或鞭笞落后,或敲击警钟,或讨论问题,以理服人,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