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地缘战略思想源远流长,特定的地缘环境影响了它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脉络,从而使其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就经常运用的手段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地缘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外交两方面,它们集中表现于兵家和纵横家的战略理论和政治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2.
孙子以地缘为研究支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地缘观,孙子首创了诸多地缘概念,深入探讨了地缘与战争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地缘思想体系。从当代军事学术的角度出发,孙子地缘思想可区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地缘环境思想、地缘战术思想、地缘战略思想。针对不同的地缘态势,孙子提出了相应的处置之道,既有拘泥一域、操作性强的具体行动原则,也有着眼大局、关照枢纽的战略指导思想,形成了实践性与理论性兼具的鲜明特色。深入探讨孙子的地缘思想,有助于理解孙子的军事思想精髓,进而完善其军事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战略研究中 ,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新的理论框架。地缘政治学是以地缘关糸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方面 ,笔者认为有三个相互影响与关联的战略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一 ,中、美、俄、日四方互动的大国关糸 ;第二 ,东南亚和以印巴问题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问题 ;第三 ,在我国西部国内地缘政治整合方面不容忽视的边疆省区与邻近的西亚与中东国家的次区域性经济与政治的问题。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 ,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二 ,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 ;第三 ,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实现地缘战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第四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开展全方位外交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实力地位的地缘政治分析应集中于其地理现实的诸方面。“海洋商业文化”和“大陆农业文化”的双重地缘政治特性决定了中国独特的地缘文化心理。它的生存哲学和国家的自然生长规律并不相悖,它在追求更符合地缘政治规律的路径。然而,西方的政界和学界都对之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误解或偏见,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会威胁美国和西方世界。实际上,中国始终要面对特殊的地缘政治现实,它的地缘战略是审慎的。  相似文献   

5.
台湾是美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基点,其核心是遏制和分化中国,除此之外,还有它在亚太地缘战略的副产品,地缘政治多元化,南慑东盟,北遏日本,西北阻击俄罗斯。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安全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中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构建安全的周遍环境,要立足亚太,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时逢9-11事件六周年.其间,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因反恐等非安全领域内的一系列事件而产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地缘政治思想又回归到国家对外战略思想的前沿.本文试通过近年来发生在独联体地区的若干重大事件,来探究本区域地缘政治现状及各核心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地缘政治依据。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地缘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从旧外交向新外交转型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以其科学内涵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毛泽东针对建国后复杂多变的地缘局势,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地缘的角度对中国外交作出战略性思考,制定了"一边倒"地缘外交战略、"中间地带"地缘外交战略和"一条线"地缘外交战略,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因素正逐渐取代意识形态,成为一国对外交往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地缘政治状况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又显现出了一些新变化。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大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重组,以便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在世界背景下中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依此对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提出几点建议:海陆兼顾,海权是重点;立足东亚;优先解决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上台执政以来,美国的对外战略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在中东推行"新政",稳固现有的战略成果,并进一步挖掘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价值;在亚洲,进一步加大战略调整的倾斜力度,重返东南亚。从中东战略收缩后的美国,之所以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视为其对外战略的重点所在,其意图与其"重塑多边机制参与者形象"的标榜并不一致,而是有着深刻的地缘战略的考虑。其背后更隐藏着包围中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空间的战略企图。因而,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对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进行分析对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