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教论坛》2007,(4S):39-39
为什么要转换课程模式,这一争论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转换仅仅是表层的,还是深刻的社会思维模式的转换,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些问题,徐国庆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正处于模式转换的重要阶段,即从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伴随着实践层面的模式转换,学术层面的话语争论一直存在着。一方是依依不舍的学科话语,一方是坚决的实践话语。  相似文献   

2.
话语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能动性。“知识改变命运”作为教育使命叙事话语,具有重要的激励价值。“知识改变命运”的话语叙事面临时代、现实和理论的三大挑战:叙事前提的部分消解、教育社会功能的阻滞,以及道器分离、群己矛盾的内在困境。“知识改变命运”的话语转换与更新,强调在旨趣上由“改变命运”转向“安顿命运”,在主体上由“我之命运”转向“他者命运”,在知识上由“科学知识”转向“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伦理趋向于“我—他”主客位分明的二元论割裂,其导致现实困境中要么学生话语主导课堂教学走向,要么教师话语占据规范支配地位,从而使师生话语伦理走向关系主体而非责任主体。因此,从“他者”思想出发,在摒除“唯我论”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师生话语伦理,一是认同“他者”非同一性为学生话语留有表达空间,二是建构“他者”责任归属使教师话语转向他者责任认同,最后重构“他者”话语指向使师生话语共同体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的重要性,因此倾听学生的话语变得越来越必要。但当前,学生话语在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处于"失语"的状态,学生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因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中来,促使传统的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实践发生新的转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22,(1):13-18
采取宏“观”与微“视”相结合、学理探究与实践观照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主体、内容、受众、渠道、表达5个维度,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发展指向进行研究,提出要通过多元共在的话语主体打造、价值共鸣的话语内容供给、精准有效的话语受众对接、立体多样的话语渠道构筑、与时俱进的话语形式转换,以进一步提升主流话语传播扩散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课程话语体系经历了沉寂、复苏、繁荣三个基本阶段.这其中,课程政治话语从激进走向理性再走向开明,课程学术话语从消失走向精进再走向多元,课程实践话语从变异走向随附再走向自觉.我国课程话语体系变迁的特征表明,对于课程话语体系的发展,课程政治话语的适度调控力是基础,课程学术话语的持续创新力是关键,课程实践话语的有效融合力是支点,课程话语生态的协调共变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依据基本样态,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经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与"理实一体化"三个阶段的演进,其间虽偶有"乡土话语"生发出来,但由于长期在CBE、MES、学习领域课程等"西方话语"主导下,遂将该领域置于"基因"困境、"依附"困境与"范式"困境之中。基于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的"民族性""复杂性"与"局域通约性"逻辑,通过培育"启蒙群体"、搭建"争鸣平台"、补给"学术养料"与贯彻"回归范式"等基本策略,构建"乡土话语"并最终转向课程"原创"之路。  相似文献   

8.
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的认知影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效度。从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历了加和量变、部分质变和创新优化三个阶段,逐渐脱离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经过主题导向课程模式的过渡,最终形成了行动体系课程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课程范式从学科逻辑转向行动逻辑;课程理念从构成论转向生成论;课程内容从间接知识主导转向直接知识主导;课程焦点从面向部分职业素质转向面向完整职业工作过程;课程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课程实施从被动授受转向主动建构;课程学习从定在转向泛在;课程评价从知识记忆转向技能应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摆脱以往以获取固定化知识的价值取向,根据知识的实践性对既有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改造以满足知识应用的多元化要求,实际上就是以知识的实践应用为旨归的大学课程话语转向,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中普遍性话语体系的消解;课程内容中程式化话语体系的解构;课程实施中单向度话语体系的隐匿;课程评价从"自证性"话语体系向"他证性"话语体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话语、权力和主体——关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 ,权力的多种运作方式体现得最明显、但也最难识别的地方就是话语 ,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话语传播着权力的影响 ,在整个现代社会体系中 ,它们是权力的替代品。权力关系在生产真理的话语的时候执行了权利规则。“话语”的使用促使文学批评远离了传统对“意义”的追问 ,它使我们从方法问题转移到对功能的描述上 ,尤其是转向主体如何在社会话语和制度中被产生以及主体如何成为“主体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话语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课程话语是指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课程意义的语言,反映了课程领域以及该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专业特性。课程话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孕育于社会之中。同时,课程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同的课程话语会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过程。通过话语考察,可以了解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话语生成的机制,并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为课程设置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并发展起来的的语言学思潮,其相关研究成果多关注于具体语篇分析。将批判性话语分析引入大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鼓励英语学习者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探索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班会课程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是教育话语的本质属性,引导是教育话语的过程属性,创新是教育话语的时代属性。班会课具有“自带轨道的火车”、“爱情中插播主旋律”、“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实践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班会课的话语属性与实践逻辑,可以更好地发挥班会课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Academic discourse is a way of questioning and exposi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talking about China in a Western way has caused two harmful consequences, which separ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from its object and from its subject of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educational studies. With the prerequisite of cherishing our own culture, it is an inner need for Chines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discourse in educational studies, i.e., talking about Chines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way. Translated from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2004, 2  相似文献   

15.
杨松峰 《中国德育》2007,2(1):22-25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以语言为基础,以可普遍化原则和话语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主张通过主体间的商谈、交往保证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商谈伦理对道德教育的启示在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商谈”为过程原则,通过主体间道德话语的商谈论证,力求避免道德灌输与道德相对主义,最终促进道德主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哲学发展初期经历了"听着西方讲""照着西方讲"的历程,带来先进思想的同时造成中国教育哲学自我话语的隐匿。我们只有通过"自己讲"才能确立话语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教育哲学自我的觉醒。"自己讲"通过"讲自己"而实现,因此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自己讲"作为话语前提,还需要"讲自己"以构建话语的"中国范式"。但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不能局限于传统,也不能自说自话,要注意古今融通、中西融合,凸显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并能够在国际平台上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中得到国际的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years, educators in the USA have emphasized disciplinary literacy as an essential path forward in cultivating adolescents’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in tandem with literacy practices. Yet, this agenda poses challenges to teachers who have been tasked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Here, we examine two expert US history teachers’ efforts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that integrates reading, writing and thinking in history with academically diverse eighth graders. We conduct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teacher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s well as student work. This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several issues that emerge in efforts to teach disciplinary literacy in history classrooms: the nuances of teachers’ use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created by people other than themselves, teachers’ appropriation and adaptation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disciplinary literacy goals. We find that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discipline and attention to students’ ideas allowed them to skillfully adapt the curriculum to better meet students’ needs and push students’ thinking. Orienting teachers toward disciplinary learning, ensuring a found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ir discipline and providing teachers with tools to teach disciplinary literacy are important steps to help students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disciplinary literacy agenda.  相似文献   

18.
语篇的理解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语篇的理解中,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理论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本文从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理论出发着重探讨该理论在语篇理解中的运用,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其语篇理解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语篇连贯衔接理论,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英语作文中存在的现状,尤其是语法衔接方面和词汇衔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语篇的连贯衔接手段、主位推进模式等知识在提高高职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语篇意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开设专门的写作课,加强高职学生写作技巧练习等措施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运用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大学中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文艺学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协调与平衡,而是知识传授压倒了能力培养。这种现象背后有学科制度、学科研究和学科规训等学科体系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文艺学的教学目标改变为话语空间的拓展和话语秩序的建构,并以此带动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