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于图书馆事业来讲,我们一度大力强调了“书”.即强调了对藏书加以研究,从而造就了一定体系的藏书理论。后来又把重心移向“读者”,以社会需要为参照体系,使“用户研究”、“读者学”应运而生,并构成一定理论建树。然而,我们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真正主体——图书馆工作者的研究却相当贫乏,甚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很肤浅。“图书”、“文献”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种静态的参与物。“读者”研究固然亦是关键的一个方面,但是也只是从事业外部来探讨事业的社会适存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部要素——人,即图书馆工作者,才是事业前进的一种活跃的、  相似文献   

2.
一、对我国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估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程度是国际间衡量国家科学文化水萃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国家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必备项目。我国八二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图书馆事业”。在国家的“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列为一项基本内容,这对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1.实施和完成“六五”计划的积极意义。“六五”计划中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要点有四个:①建设北京图书馆新馆;②在河北、西藏筹建省一级图书馆;③基本做到县县有图书馆;④在大城市的区和中等以上城市建立少年儿童图书馆。到1985年底,列为“六五”全国重点工程的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在财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也还没有被图书馆界所普遍重视,更不用说被社会所承认了。然而,在正式提出图书馆经济学这个名词之前,已有人对图书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对图书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图书馆工作的“得”和“失”,投资和效益,图书馆的经济效果、工作效率、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图书馆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为图书馆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兴起,作了有益的探索。(一) 图书馆经济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一)它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图书馆建设的需要。图书馆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现代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内涵,人类的文明影响着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农业社会里,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只是“藏书楼”的概念,而到人类文明的形成时期——工业社会时,人们不把图书馆作为仅仅是收藏图书的“藏书楼”。人们开始认识到应该利用图书馆,使之发挥社会效益。当人类文明进入成熟阶段——信息社会,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图书馆这一人类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5.
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6—2020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面临着独特的机遇、风险与挑战,“转型发展”是这一时期全球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征。中国图书馆应当主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科学确定发展方向,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纳入国家重大规划视野。本文在职业认知调查、政策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2016—2020年图书馆的常态化趋势,提出图书馆事业常态化转型发展这一概念;研究全面小康对图书馆事业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分析图书馆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投资与预算、人口数量与结构、外部行业竞争、图书馆内部治理、人力资源与技术;凝练常态化发展模式特征:内涵式发展、均衡性发展、民生化发展、法制化发展和创新型发展。参考文献63。  相似文献   

6.
曾健民 《图书馆》1992,(4):27-29
一、图书馆事业发展概况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随着这一地区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而发展,其整个过程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开创时期(1945-1951)。这一阶段,台湾省政当局先后颁布了《台湾省各县市图书馆章程》等5个法规,为各层次图书馆的设置和组织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同时,“中央”图书馆、故宫傅物院图书馆和。“中央”研究院等图书馆的藏书。是40年代末从大陆迁运到台湾的,为台湾图书馆事业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又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对这些话语深有体会。图书馆工作非常平凡,一辈子默默无闻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但数以万计的图书馆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图书馆就成为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造就着伟大的图书馆事业。这是一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国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肃清极左路线在图书馆战线上的流毒和影响,消除障碍,以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关于图书馆“阶级性”问题的讨论文章不少,本文仅对图书馆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意见,与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体制”、“单位”和“事业单位”等政治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体制形成的原因、体制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述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对事业体制的认识及对改革方法思考的不足之处,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图书馆事业体制改革的基础,图书馆事业体制中的很多问题只有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才能逐步得到解决,这需要...  相似文献   

10.
历史分期问题是现当代图书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国史”与“图书馆史”融合的历史分期。图书馆史分期与“国史”分期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依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将现当代图书馆史划分为“六阶段”:11949—1956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创建与初步发展时期;21957—1965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曲折发展时期;31966—1976年,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的非常时期;41977—1989年,我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51990—1999年,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时期;62000—2009年,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分期的创新性在于吸纳了“国史”分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同时又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每一阶段图书馆的历史性进步作为图书馆史分期的依据。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型图书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作为文化传播主要载体的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围绕实现这一任务来开展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学习型的社会,需要学习型的图书馆。而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各馆的实际和具体工作来开展。只有建立起广大人民群众都喜爱的学习型图书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事业才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2.
谈谈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新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本刊于去年第四期发出“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征文通知,图书馆界反应热烈,一月内我们收到应征论文五十余篇,本刊特辟“发展战略论坛”专栏陆续刊登了部分论文,并出版了《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为对一年来的研讨作一总结,并将这一关系我们事业长远大计的讨论引向深入、落到实处,我们特刊发黄纯元同志的《谈谈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战略问题”》一文.本刊欢迎继续对事业发展问题的探讨,并期待着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的力作问世.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数字图书馆是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将“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列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加快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促进数字图书馆服务新业态的形成,2011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于“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这是一项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点惠民工程.  相似文献   

14.
在公开化、社会化的办馆理念下,“立人乡村图书馆”在基层居民点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近年来我国民办图书馆发展中的一枝独秀.“立人乡村图书馆”更类似于公民学校,为现实文化政策环境下的我国民办图书馆事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对我国社会教育发展也具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前后,上海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一个转折时期。一方面,1980年代前期由于全社会读书热潮推动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热潮,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转向“市场经济”,图书馆事业与“阅读”、“学习”一样受到社会管理者和知识界的冷落,上海的图书馆事业在这种转型中又首当其冲;另一方面,上海的图书馆学人才队伍自身出现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韦棣华与中国图书馆学的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皇后”的韦棣华女士,是我国图书馆学的先驱人物。在中国,她筹建图书馆,创建“文华公书林”和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校;她引进了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开启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大门,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先河,并促成了中国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她身上,体现了对图书馆事业高度的忠诚与热爱,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克己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医治当代中国图书馆界浮躁之风的一剂良药,更是支撑中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激励图书馆人为图书馆事业不断奋斗的图书馆精神。  相似文献   

17.
1实施“知识工程”的新尝试“知识工程”就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1987年,从广州图书馆驶出了广州地区第一个“汽车图书馆”,为实施“知识工程”拉开了序幕。1990年,广州图书馆与...  相似文献   

18.
移动图书馆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并非来自于移动技术的物性功能,社会需求推动了移动图书馆的产生、功能确定以及未来发展空间.而且无论移动图书馆如何“移动”,它必须始终沿着实现社会价值这一方向设计自身的发展走向,图书馆固有属性始终是移动图书馆的根基.为实现这种社会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应从“合理性”高度审视移动图书馆研究,需坚持总体性思维方法,需着眼于移动互联时代图书馆利用实践形态的新变化,需深入、回归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19.
传播知识与发展读者智力是当今图书馆学应着重研究的新课题之一。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宝藏,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认真探索图书馆在传播知识和开发读者智力方面的作用,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四化”的进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我国图书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事业三十多年来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充分证实了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一)要探索这一问题,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知识与智力两者的辩证  相似文献   

20.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   总被引:190,自引:4,他引:190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平民化、社会教育和民主社会的保障三个阶段。公共图书馆精神实质是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收费对免费”的讨论是对这一精神的挑战。信息时代仍需要公共图书馆机构/制度来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公共图书馆精神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但理论界对之却很淡漠。今天,公共图书馆精神已成为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