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师风范     
晓风 《师道》2003,(11):1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为人指导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学生演奏完毕,这位大师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是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却久久没有奏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把琴从肩上又拿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走下了台。众人惊慌失措,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大师微笑着说:“你们知道吧,他拉得太好了,我没有资…  相似文献   

2.
每月作文题     
马立园 《语文教学之友》2009,(3):F0004-F0004
有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给人指导演奏时,从来不说一句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和领悟。有一次他收了一名新生,在拜师仪式上,他先让新生演奏了一首短曲。演奏完毕,演奏家照例拿着琴走上讲台。但他并没有演奏学生的这首曲子,而是把琴从肩上拿下来,深深叹了一口气,慢慢走下台。  相似文献   

3.
佚名 《少年读者》2009,(7):13-18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一次,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人化、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4.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指导学生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5.
<正>舍甫琴科是一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小提琴家,他在给人指导演奏时从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首曲子,他会亲自再将这首曲子演奏一遍,让学生从聆听中学习并领悟自己的拉琴技巧。有一天,舍甫琴科收了一个新学生。琴音一起,在场的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个学生演奏得相当精彩。学生演奏完毕,舍甫琴科照例拿着琴上前,但是,这一次他却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动。最后,舍甫琴科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满面笑  相似文献   

6.
一节音乐课上,大音乐家奥尔·布尔告诫学生:不要演奏任何失调的乐器,因为一旦这样做了以后,你就不会潜心区分音调的各种细微的差异,就会很快地模仿和附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样,你耳朵就很容易失灵。说着,奥尔拿过一把看似很普通的小提琴,提醒学生注意听他的演奏,然后判断一下是不是有一根弦松了。拉完一曲,奥尔又拿起另一把做工非常精美的小提琴,告诉大家这是维也纳著名的制琴大师刚刚制作的好琴,他用它把刚才那支曲子又演奏了一遍。然后,他问学生:“仔细比较一下,是不是第一把小提琴有根弦松了,是不是音调有一丝的不和谐?”一位学生站起来:…  相似文献   

7.
霍洛维兹作为一位高龄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使世人折服,他的独特风格一直被后世模仿,他又是一位完美主义的钢琴家,对演奏的要求十分苛刻.这位大师不爱按照惯例去演奏曲目,所弹的同一首曲子几乎都有不太一样的改编,是一位自我型的大师.本文想通过些许对他的论述,来探讨一下这位大师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为杰出的演奏家之一。由于他的演奏惊人、充满魔力,因而,被世人誉为十九世纪的“提琴之王”。帕格尼尼的演奏的确无与伦比,有一件事就充分说明这位“提琴之王”的神奇。帕格尼尼曾写过一首技巧艰深的小提琴曲《无穷动》。这首乐曲最优秀的小提琴家把它演奏下来,  相似文献   

9.
趣话小提琴     
不知多少年前,古埃及有个叫莫可里的人。一天,他在河滩上散步,拾到一只大贝壳,敲了敲,壳里的空气一震动,就发出好听的声音。回家后,他就按贝壳的样子做了一只琴壳,挂上弦,配上弓,据说这就是最早的小提琴。上面只是个传说,没有文献记载。也有人说,最早的小提琴出现在阿拉伯,像个鸭梨。它的琴身上小下大,中间没有凹进的腰,琴颈短,演奏时,琴身在下,琴头在上,有点像我们现在弹琵琶似的。直到十二世纪,人们才把琴身放在肩上拉,后来变成今天这样夹在下巴下面拉,称为“用下巴夹住的乐器”。小提琴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是由于演奏者用他左手的四个…  相似文献   

10.
心声与琴声     
近日,看到友人发来的微信,一位国际小提琴演奏获奖者分别用两把不同琴龄的琴进行演奏,看听者能不能区分出两把琴,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老琴制作于1683年,新琴制作于2017年,均出于大师之手.由同一小提琴家分别拉同一首乐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老琴像陈年的声音,粗犷,有老年人的成熟风范.新琴的声音穿透力强、层次多,有张力.而且,两把琴的音量能差两倍!凡有音乐素养的人一定能听出两把琴音色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梦想     
1952年,音乐家梅纽因在日本演奏时,有一位擦鞋童苦苦挣钱买了门票去听演奏会,可只能坐在最后一排。演奏结束时,大师得悉,便穿过鲜花和镁光灯,来到小男孩跟前,把手中的小提琴送给了他。并问他为何执着这场音乐会,男孩回答说:“我只是想来听你拉琴。”30年以后,那小男孩依然来听梅纽因的演奏会,尽管生活依旧困顿,但他从未答应别人的怂恿变卖那把小提琴,大师依然为他拉了当年的那支旧曲……  相似文献   

12.
相信未来     
1952年,音乐家梅纽因在日本演奏时,有一位擦鞋童苦苦挣钱买了门票去听演奏会,可只能坐在最后一排。演奏结束时,大师得悉,便穿过鲜花和镁光灯,来到小男孩跟前,把手中的小提琴送给了他。并问他为何执着这场音乐会,男孩回答说:“我只是想来听你拉琴。”30年以后,那小男孩依然来听梅纽因的演奏会,尽管生活依旧困顿,但他从未答应别人的怂恿变卖那把小提琴,大师依然为他拉了当年的那支旧曲……  相似文献   

13.
超越平庸     
徐岱 《教师博览》2014,(9):49-51
人文艺术的没落 我想从一个故事开始讲起,题目叫“错过是如此容易”。被誉为当今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乔舒亚·贝尔,用意大利制琴大师安东尼·斯特拉迪瓦里于1713年手工制造的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在华盛顿的一个地铁入路口处演奏。他在波士顿歌剧院里演奏的时候向来坐元虚席,但是那一天他独自站在地铁口演奏了43分钟,一共是6首曲子,根据统计,在这期间大概有1000多名行人匆匆走过,只有7个人停下来稍作停留。  相似文献   

14.
正某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朗方广场地铁站里,一位男子在用小提琴演奏一首巴赫的作品。没有人知道,这位卖艺者,是美国小提琴家约夏·贝尔,曾因电影《红色小提琴》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 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3分钟后,—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放慢脚步听了几秒钟,然后继续赶路了:大约4分钟后,约夏·贝尔收到了第一块美元,一位女士把钱丢到帽子里,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离去……这实际上是《华盛顿邮报》关于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试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着极深的造诣,尤其善于弹琴。有一年,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 他前面的地上,放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Joshua Bell),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失去与拥有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  相似文献   

18.
开心八爪鱼     
《少年月刊》2011,(9):63-64
有一个小朋友在圣诞节时上台表演钢琴,演奏完观众一直喊:“再来一曲!”老师就问他要不要再演奏一首,结果他急得哭了起来。小朋友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还要叫我再弹一次?”  相似文献   

19.
留点距离     
有位乐师能演奏许多美妙的乐曲。有一次,乐师被一位大富翁请到家中表演,一曲曲的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很高兴,对乐师说,如果你能把今天的曲目昼夜不息地演奏下去,我可以送你百亩良田。乐师接受了富翁的条件,三天三夜未曾停息,一遍又一遍地演奏那几首曲子。第4天,富翁受不了了。现在他听这几首曲子,再也感受不到那优美的韵味了,全都变成了令他烦躁不安的噪音了。  相似文献   

20.
作品赏析     
标题“悲枪”由贝多芬自己“杜撰”,暗示了这首著名的《C小调钢琴秦鸣曲》(OP.13)悲壮激越的个性。贝多芬冲动的演奏和大师般的即兴的力量反映在秦鸣曲极度的力度对比,爆发性的重音和猛烈的和弦上。在他的创作早期,27岁的贝多芬已经形成一种有力的、富于独创性的钢琴风格,它预示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