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志摩论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谱名章垿,小字又申.1918年改称志摩;笔名有诗哲、南湖、大兵、鹤、云中鹤、谷、海谷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徐就象夜空中的山颗流星,虽然只是划空而过,却也留下过一道光痕。他是二十年代颇负盛名的散文家,又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和代表诗人。他参加过新月社、现代评论社和文学研究会,又主编或参预主编过北京《晨报副  相似文献   

2.
牛红军 《教育文汇》2012,(11):64-64
临泉县有一条玉带般的小河叫南湖湾,河畔有一所小学叫牛庄乡孔庄小学。2009年春天,孔庄小学成立了"南湖湾娃娃诗社"。每天清晨,孩子们都在河畔朗诵自己创作的童诗,那一声声悦耳的童音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穿行在校园的鲜花绿树中,又像一颗颗小星星洒落在平静的南湖湾上。三年多来,"南湖湾娃娃诗社"的小社员们读童诗、诵童诗、写童诗,已在市、省和全国报刊上发表诗歌200多首。这些土生土长的娃娃写的诗饱含童真童趣,有浓厚的泥土味,有沁  相似文献   

3.
教学文摘     
我对《南湖》开头一小诗的理解 《南湖》(小语第十开册)开头的一首小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我认为写的是南湖的雾景。 这里的“微雨欲来”单从字面上的解释是小雨快要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着的烟雾使诗人感到将要下雨了,是诗人对雾景的动态感觉。“轻烟满湖”,是讲白茫茫的雾象轻烟一样笼罩湖面。“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是  相似文献   

4.
部编小学语文十册《南湖》这篇课文开头是四句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濛。”对这首诗,部编教学参考书解释说:“第一段写南湖的景色,先用一首诗描述微雨中南湖的远景。‘微雨’,指小雨。‘欲’,将要。‘轻烟’,指细雨成雾状,好象腾起的白烟。‘登楼’,指登烟雨楼。‘远眺’,远望。‘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迷濛’,看不清楚。这是从烟雨楼上观赏到的南湖景色。”这段文字有不妥之处,提出辨意,就教专家。编者把“欲”解释为“将要”,这是对的。《辞海》、  相似文献   

5.
2013年8月21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与《云梦学刊》共同主办的“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座谈会在南湖藏书楼(南湖藏书楼为余三定的私家藏书楼,坐落在岳阳市南湖畔)举行,参加座谈会的除《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的同仁和楼主余三定外,还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湘水》编辑部、岳阳市教育局、岳阳市八中、中湘实业有限公司以及湖南理工学院两办、期刊社、团委、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单位的人士,总计30余人。该专栏即座谈会的发言选登。  相似文献   

6.
宋代巴蜀诗社不多,大概只有八、九个,这些诗社主要分布于宋之成都府及宋之夔州路,其中成都府诗社最多。另外,巴蜀诗社规模皆不大,大多都是由巴蜀本地官员组成。对宋代巴蜀诗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也许可以为研究宋代巴蜀文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一、这是因为:1.党是在十分艰苦危险的条件下诞生的,党的“一大”是成功的。2.点明南湖的历史功绩。南湖的景很美,南湖的船更有意义。3.我们要赞美南湖的景和船,更要歌颂党和老一辈革命家。二、看图学文中的图文是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理清文章的思路,又要通过阅读文章加深对画面意义的体会。《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比较: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十册《南湖》,是两图一文的看图学文教材。第一幅图是彩图,画的是南湖;第二幅是黑白图,画的是游船的中舱。课文共三段。先写南湖景色,再写南湖的光荣历史,最后写南湖纪念馆的建立。图文描绘出美丽的湖光山色,端庄精致的红船,令人顿生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9.
诗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大规模的集体创作,在台湾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时期,台湾钟手以诗钟为载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广泛开展社际联吟、区域联吟与全岛联吟,从而使台湾诗钟汇聚成声势浩大的诗海钟涛,掀起一股股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保存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浪潮.然而,现有台湾文学史特别是台湾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大都把诗钟弃置在台湾文学的边缘,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范崇简(1757-1840),南通范氏13代世家诗文中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为人淳朴高旷,雅爱交游,27岁与诗友重结山茨社,创造了山茨社的又一辉煌。范崇简存诗359首,其中社集酬唱诗占了很大比重,本文通过对其社集酬唱诗的研究,探讨其文字背后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1.
《蒲东崔张珠玉诗》是明代正统天顺时期诗人张楷所。在迄今为止的学史研究论中,从未被具体论及。本对张楷的生平、《珠玉诗》以及它和《西厢记》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考证;在此基础上对《珠玉诗》在明代学、中国诗史以及中国学史上的地位作了论述,探讨了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宋诗三论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形成了许多流派。就宋诗的发展脉络及宋诗所取得成就的阶段性来看,宋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菽庄吟社与上海南社在发展规模、存续时间、创作成就、声势影响等方面均旗鼓相当;然而,由于它们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人员构成及态度倾向各异,社团宗旨、革命要求、文化取向、诗学传承迥别,加上组织形式、运作机制、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风貌。从本质上讲,上海南社是清末民初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革命文学社团,菽庄吟社则是日据台湾时期抗日复台的爱国流亡文学社团,分别蕴含特定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西域与中原王朝“时绝时通”^[1](235)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状况是一个王朝强弱的坐标。西域诗歌是反映这种情况的晴雨表,随着国力的强弱,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汉王朝是西域诗歌的曙光期,拉开了西域诗歌的序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西域诗歌的空白期,却是古典诗歌艺术上成熟的年代;唐朝是西域诗歌的高峰期,士人的意气风发为中华民族的流金岁月献上华丽的诗篇;两宋王朝无力经营西域,士人只能通过幻想去模拟其风光,抒发对汉唐盛世的追忆之情;大漠烟尘中蒙古王朝的绝对征服,则给西域诗歌带来了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明王朝派遣陈诚出使西域,以使者的眼光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域风情;清王朝时期,西域则聚集了一批政治失意者,他们的浅吟低唱为古代的西域诗歌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阐释史上,对毛诗序传进行系统全面清理与批驳的,首倡者郑樵,响应者朱熹;弃《序》说《诗》,以己意为之序,在解《诗》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毛诗序传的影响的首推郑樵,继以朱熹;对《诗经》作声歌还原说解和将郑卫之诗多视为男女淫诗的同样是郑樵前呼,朱熹后应;郑樵作《诗传》《诗辨妄》,朱熹作《诗集传》《诗序辨说》。郑樵《诗》学的创新观点经朱子发扬光大,开拓了《诗经》宋学的崭新疆域。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学界对其中的文体论、创作论等已经作了充分的研究,文章将从生态美学的视角,以《原道》、《明诗》、《物色》三篇为例,从“自然会妙”、“顺美匡正”、“情以物迁”三个层面对其生态美学智慧进行探索研究,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全面反思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考察新诗历史与现象出发,探索了一种以“话语”为理论基点的研究范式。本文将新诗本体和历史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话关系,认为新诗的生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碰撞的结果。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和语境。语言为新诗的形态、样式等提供了质地基础,而语境则为这些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开阔的“场域”。作为新诗语境的场域与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地影响了新诗自身的内在构成和历史进程。对新诗语境的重视,将有助于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关于新诗的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让研究者以求真的态度回到新诗的“起源”。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从别一种角度完成对新诗历史的“重述”,而是藉此彰显新诗发展和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的新诗史叙述,经历了从局部性的现代主义诗歌谱系的重建,到更具整合意味的总体诗歌史的转变。但是,完整的20世纪新诗史仍然付诸阙如。近些年来,诗歌史研究重新集中于特定地域的诗歌活动或特定诗歌群体的诗歌生活细节,这一重写的新趋势将深刻改变目前以现代主义诗歌为中心的主流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都昭示出"永远"的意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向。  相似文献   

20.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