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中,母亲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小朋友,请随我一起走进伯诺德夫人的家里,看看他们一家人是怎样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主持人:小博士  相似文献   

2.
学完课文《半截蜡烛》,同学们都深深地被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所震慑。下课了,同学们都还沉浸在严峻、紧张的气氛中。午自习课上,我布置学生学习课本剧《负荆请罪》的写法,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附一学生所写剧本:【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地点】法国一个平民家中。【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秘密传递员;情报站长;杰克,伯诺德夫人之子,13岁;杰奎琳,伯诺德夫人之女,10岁。甲:德国少校军官。乙:德国中尉军官。丙:德国少尉军官  相似文献   

3.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二战为背景,主要围绕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三名德军官兵反复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凉险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半截蜡烛》叙述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巧斗德军的英勇事迹。正当我为自己的精彩讲解暗自高兴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德国军官太笨了!"我很诧异:"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还有哪位同学有这种想法?"陆陆续续又举起了很多小手。接下来我给了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从他们的发言看。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三点理由:⑴伯诺德夫人一家都在想办法拿走这支蜡烛,如果德军是有心人的话,一定能看出  相似文献   

5.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一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三位德国军官(一位少校,两位中尉)  相似文献   

6.
一聚焦蜡烛形象,读出紧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半截蜡烛非同一般,谁能谈谈对这半截蜡烛的认识?生:这半截蜡烛内藏有绝密情报。生:它关系到情报站的安全。生:这半截蜡烛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生命安危。师:文章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了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并画出来。(生浏览、标画、交流,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请大家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应该怎样通过朗读表  相似文献   

7.
经常看到课堂上所谓师生的“对话”,一问一答,看似热热闹闹,可是学生经历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低下。很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有自己的体验,习得语言,在执教苏教国标六(下)语文《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时我进行了尝试。师: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  相似文献   

8.
一 聚焦蜡烛形象,读出紧张氛围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半截蜡烛非同一般,谁能谈谈对这半截蜡烛的认识? 生:这半截蜡烛内藏有绝密情报. 生:它关系到情报站的安全. 生:这半截蜡烛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生命安危.  相似文献   

9.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学生各自试读。) 生1: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23课,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智斗的故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课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母子三人为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赞扬了他们的机智勇敢。故事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中对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语言的刻画特别细腻。  相似文献   

12.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故事扣人心弦,描写了发生在二战时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周旋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较全面地解读这篇长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是我要认真考虑的。为此,笔者采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集体评戏的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这种鲜活的教学方式,突破长文的文本缺陷,使短短的课堂变成了一场精彩的好戏。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主要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但由于时代背景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内在体验未必深刻,而教学中若能围绕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的"借口"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出要读懂教材,在"借口"中理解意蕴;读透教材,在"借口"中体悟技法;读活文本,在"借口"中洞察历练,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  相似文献   

15.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本脉络,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语感的提升。课文中作者通过一些关键性词语有效地突出了文本的主旨及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关键性的词语进行捕捉,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高效化。《半截蜡烛》一文描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二战时期为了保护好情报而和德国军官做斗争的故事,文章基于“半截蜡烛”来逐...  相似文献   

17.
<正>《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故事扣人心弦,描写了发生在二战时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周旋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较全面地解读这篇长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是我要认真考虑的。为此,笔者采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集体评戏的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这种鲜活的教学方式,突破长文的文本缺陷,使短短的课堂变成了一场精彩的好戏。下面将自己的教学经  相似文献   

18.
《半截蜡烛》是篇传统教材了,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的伯诺德夫人母子3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扣人心弦,普通的法国百姓用勇敢、镇静、智慧向法西斯分子亮出了正义之剑。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读书活动中,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了情报安全,在危急关头是如何同德军周旋的,感悟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敢机智的品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情激趣,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半截蜡烛》,一起读课题。师:通  相似文献   

20.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二战为背景,主要围绕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三名德军官兵反复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惊险过程。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其中有一段对话:“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孩。”得到少校的允许,杰奎琳把那盏关系到全家性命的蜡烛拿上了楼。课上,在孩子们围绕杰奎琳的勇敢机智进行热烈讨论的时候,小伟的声音让课堂卡住了:“真是个白痴司令官。”不少学生连连点头。由于认识的局限,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