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郗恩庭说步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板与横板在步法训练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直板侧身多,主要练左右步法、近台的步法。步法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学不好并步,加—个小碎步,像邓亚萍那种,也挺好,你还不容易看出来。横板选手,如果反手弧圈相当强,那肯定是交叉步多,但还是要分情况,视来球而定。有的来球角度不大,就用并步(跳步)上去冲;如果角度大,你用交叉步赶过去,也得交叉回来,否则距离太远回不来。欧洲人力量大、个子大,在多个击球点上都能发出很大的力来,而中国人就必须抢高点。像王涛,不也是并步吗?他用不上多少交叉步,有时候真交叉过去扑完正手,再反交叉回来,就只能改削了,他反面是生胶,回来能削就不错了,这也是一种方法。像郭跃华,就是并步加交叉,一跑交叉两脚就到,但是有时候回不来了,又不会反手拉,就  相似文献   

2.
交叉步VS并步扑正手大角,如果距离远,可用交叉步,反之可用并步(如g组图所示)或跨步(其实与并步大同小异)。交叉步跑动范围大,正手上步时容易借转腰之力顺势发力,但还原较难。因此,练习时如来球不太远,能用并步的尽量用并步,这样不易失去重心,下一板的衔接更好,利于正手连续进攻。这  相似文献   

3.
《网球》2006,(7)
如今网球比赛最流行的进攻手段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正手 INSIDE-OUT!即便是在俱乐部水平的比赛里,你也能看到很多人在采用这种打法——侧身到反手位,用正手打反斜线,以此压制对手,逼迫对手出现失误,或者回出浅球。INSIDE-OUT 打法确实具有很大的威力。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作为被对手 INSIDE-OUT 打法所牵制的一方,又该怎样回击呢?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策略是,直接把球打到对手的反手。不幸的是,对手往往可以继续侧身留在他最喜欢的反手区打正手反斜线,  相似文献   

4.
说到用反手接发球,我发现对于中路甚至略偏右的台内球,如今越来越多的选手倾向于上前用反手接,而不像原来强调用侧身接? 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横板选手,包括直板横打的选手,反手在台内比较好完成动作,正手接右方短球时离身体距离过远,对球的控制稳定性不够,不像反手离身体相对近一点,就比较好完成动作,手腕的运用也比正手更灵活。所以,反手台内拉的技术目前发展较快,我们的直板横打选手和至少90%的横板选手都掌握了。拥有这种技术后,大家就愿意上前用反手台内拉直接形成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9,(9):100-109
水谷隼的正手暴冲技术 要保持侧身进攻的意识,加强反手质量。 比赛中的来球多半集中在反手位,如果能够用正手回击的话,就等于掌控住了比赛的变动权。因此无论何时我都会做好侧身进攻的准备。不过比赛过程千变万化,如果有时侧身确实困难,那么我会首先加强反手回球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从我小时候起,直到现在为止,我在训练中对中路球的练习都很多。首先要注意不同技术的科学组合--何时用反手击球,何时用正手攻。当来球到身体中路偏右位置时(这是对右手握拍者而言的,对我来说正相反,应是中路偏左),有意识多用正手侧身进攻;当来球靠近反手时,有时移动半步用反手攻,动作不宜太大,特别是防守时,来球太快以致我方来不及时,如果仍勉强用正手侧身攻,即使打过去质量也不高,下一板让对方压住,  相似文献   

7.
如果遇到一个反手奇差的对手,你会怎么做呢?大部分的选手会选择拼命的压着对方的反手来打。但这样做的效果不一定好,对手这时可以很从容的原地回球,甚至可以轻易侧身,用正手来攻击你,左右调动你。你这时就会相当地被动,更难取得预期的收效了。  相似文献   

8.
升级     
《网球》2012,(1):20
不要小瞧正手切削与反手切削相比,正手切削的运用频率更低,但在以下两种情况,这项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第一是你想尝试改变比赛的节奏,你可以突然使用正手切削来干扰对方;第二是当你的脚程无法完全到位,你就可以像克里斯特尔斯一样施  相似文献   

9.
一般球员通常不太重视反手击球的练习和提高,而反手的薄弱环节一旦被对手抓住,其正手击球特长也将失去优势。但是,如果反手能够打直线球、削球和上旋球,就如同拥有三把利剑,在比赛中可以从反手侧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掌握主动。 掌握反手三把利剑,对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来说并非难事。下面就告诉你如何掌握反手的三把利剑。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12,(6):96-97
在中远台相持阶段要能够占据主动并最终实现得分,就一定要基于强大的正反手连续进攻能力。从动作结构上看,反手拉球的动作要比正手的小一些,借力的成分也相对更多一些。转腰、引拍、肩肘等都要求反手动作要更加紧凑和固定。而正手拉球则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主动发力,所以每一板前都要移动到位。  相似文献   

11.
小调查     
《网球》2007,(1)
当你来到网前,更愿意处理正手截击,还是反手截击?黄名扬(广州,记者):用反手,正手手腕不好控制,打球时经常会不自觉地在动。而且,总感觉正手发不出来力,但反手就行。  相似文献   

12.
接发球后第4板的反拉要点: 1.接下施发球时迎前快搓,搓球要加力控制,提高质量,迫使对方只能拉高吊弧圈球。高吊孤圈球进行反拉反剃,如对方快拉则可挡一板过渡。 2.步法尽量到位,反拉对方的高吊孤圈球时,击球点应该是球的上升期。 3.反拉不能光用手臂,同时还要用腰和身体的力量。对弧线短的球,步法要到位后再打,并注意身体用力要一致。图片说明 瓦尔德内尔发强烈的下旋球至马林的反手位,马林接发球时用正手摆短的击球时间快搓至瓦尔德内尔的反手底线,瓦尔德内尔用反手拉高吊弧圈球至马林中右位置,被马林反拉正手空当。 …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01,(10):30-31
挑接是接短球的一种方法,分为正手挑和反手挑。从目前优秀运动员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反手挑主要用于横板运动员。挑接的基本动作要领是:当球即将过网时,手伸进台内,同时,视来球的方位不同,选择不同的脚向前跨步,将腿插入台内。以右手握拍选手为例,如果是正手位就上右脚,如果是反手位,用反手挑,也可以上手臂的同侧脚,如果是侧身位,则上左脚,右脚适当跟上一点:  相似文献   

14.
陈洁 《乒乓世界》2003,(4):56-57
作为当今世界乒坛的新生代,王皓和庄智渊已经进入了世界超一流选手的行列。本期刊登的连续图片,是王皓对庄智渊的比赛中,扑救正手大角度的球后,用交叉步跑回反手,再用反手反面抢拉的一组动作图。  相似文献   

15.
对正手技术较强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通常是较为明显的弱点。随着无机时代的到来,多回合的全台相持越来越常见,单纯依靠前三板技术就获得胜利并不现实。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注重中台相持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反手的进攻和防守技术。近台反手技术相对容易,多为第一板进攻下旋球或防守弧圈球。在长期的训练中,运动员通过反手进攻后,多会转为正手进行连续进攻,或者在近台过渡几板后再转为正手进攻,因此反手技术多为过渡性技术,并不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篇我们为大家介绍一套在业余实战中比较“高级”的套路,即横板反胶选手在正手发完侧下旋球后利用反手抢拉直线的战术。之所以称为“高级”,是因为在业余选手中,发球后采用反手抢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更愿意侧开位置用正手上手;而抢拉线路为直线的情况就更为稀少,在实战中也能更加出乎对手的意料。所以从技战术的角度来讲,这个套路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相似文献   

17.
李晋  边玉翔图 《乒乓世界》2009,(12):116-121
在高水平选手的较量中,如果反手技术不过硬,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反手弧圈球技术对中国选手来说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无机时代,多板相持的几率越来越大,这就对运动员自己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在比赛中极力发挥出正手进攻的杀伤力之外,还必须在反手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4,(9):96-97
陈先生也属于那种打球特别爱发力的球友,除非这板发力球能够完全置对方于死地,否则想从反手转到正手来实施衔接,几乎不太可能。正反手衔接进攻是一个组合套路的问题,它牵扯到前一板的节奏,质量,转换步法,重心交换等等,陈先生是左手持泊,他在正常击球时左脚太往外冒了,这样的站位打起反手来问题不太,但是换到正手时就很容易造成击球时间过晚。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3,(12):98-100
问:“我在实战中正手没有反手稳定,而且经常被对方打退台,不知如何能更主动一些?” 技术解析:李先生的反手推挡和搓球等基本动作确实比他的正手攻球更加稳定,这主要是由于他在握板时食指吃力比较多,这样有利于提高反手技术的稳定性,但对正手来说就容易使击球变僵硬。  相似文献   

20.
《网球》2006,(5)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手会比反手击球具有更大的力量和更好的控制性,假如你也是其中一位,那么用正手去争取制胜球显然比反手更明智。当然,你也不能为了打出制胜球而不计代价,以大量失误去换取。所以,要想打好正手制胜球,你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在大力击球的同时才能保证高的成功率。实际上,打正手制胜球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手回到你正手位的球本来就具有非常大的力量。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快速的脚下移动,更早的引拍准备,击球尽可能靠前,主要靠借助来球的力量,对准对手的空档快速、稳定的一挡,十有八九就是一记制胜球。相对而言,击球时机是打好这类制胜球最关键的因素。另一种,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正手制胜球方式:遇到对手较浅且绵软的回球,你调整步法,集中所有力量,一击制胜!下面我分三步介绍这种击球技术的要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