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地理题材的内容,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地图教学是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的重点,地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正确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
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材融人了大量的、以散点式分布的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而且很多的地理知识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空间距离。面对这些离儿童实际生活较远的品德课地理题材教学,我们该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实施有效的德育呢?前不久,笔者执教了《我的祖国多辽阔》(五年级上册)一课,发现借助多元比较,可以找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儿童经验的有效结合点,使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取得情理交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教学,很多教师总觉得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笔者认为,要实现对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应注意把握“四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5.
李如雪 《福建教育》2023,(13):52-54
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涵育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构建人与地理空间的情感联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寻地理空间于“我”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在地理学习的多维体验中实现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含量极高的课程,其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它仅仅是促使学生品德形成与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  相似文献   

7.
地理题材的课文是品德课教学中的“硬馍”,很少有人会喜欢去啃这块“干巴巴的馍”。可这次优质课的内容(《品德与社会》三下《世界真奇妙》)偏偏就是这么一块“馍”。在九次试教之后,在不断地磨课中,笔者梳理出了品德课中“地理题材”教学的三个共性问题——情感目标、价值倾向和有效性,分别作出聚焦反思和教学设计的更新,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研讨。  相似文献   

8.
教具的使用是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类教学时的常用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具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不少教师不仅把宝贵的备课时间都用到了繁复的教具准备上,甚至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轻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和处理而热衷于一个个实物展示的现象。这些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就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中的高效使用提出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9.
地理题材内容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小学生要成为有知识、负责任的未来公民,学习地理非常重要。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育德性,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读图,重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探究性,运用探究合作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接童气,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丰富教学活动;准确性,使用地理知识概念和地理数据时要严谨;辩证性,科学分析理解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挖掘《品德与社会》中生活、历史、地理等不同题材内容的教育内涵,追求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形成品质,是教师应潜心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的主要推动者孙彩平教授认为"从课程设置的过程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在内容上,除小学阶段的历史、地理外,还融合了心理、法律、生活与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下面,就结合近年来海珠区"海教杯"的课例谈谈知识性偏重的题材的品德课如何做到知情合一。  相似文献   

12.
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特殊形式,上都扈从诗所开掘的"地理空间"、所创设的"地理意象"及采用的"地理抒情"策略都使之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这既与传统的边塞题材作品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是元代上都扈从诗的独特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上计制度是汉晋时期一项重要的官吏考核制度,其上计文书、舆图及上计会问等要素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成为汉晋地学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影响了汉晋辞赋的地理书写。首先是有上计吏参加的上京朝会成为汉晋辞赋的表现内容;其次是上计掾吏及相关职事的经历和博才多识特征对汉晋辞赋地理书写发挥了积极作用;再者是“计偕物”规定、计簿物产记录对汉晋辞赋题材取向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上计不断制度化产生的地理知识,还为地志撰述提供了资料来源,也促成了地志文本的形成。因而,上计制度促使汉晋辞赋与地志在艺术表现、文献征引、写作意图、题材倾向与文化功能等方面有较高的契合度。可见,辞赋与地志两者之间是共存、互补的关系。前人说“赋代志乘”,将辞赋与地志的双向互动关系简单说成单向影响关系,是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理活动课的内容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尤其是地理活动课 ,是学科课程无法代替的。 2 0 0 0年活动课写进了新的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都以活动的方式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 ,所以开展活动课具有较强的优势 ,活动题材广泛 ,活动方法多种多样。通过活动课能使学生兴趣、研究能力得到培养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意志与毅力、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一、地理活动课内容的确定1 .…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受教学改革活动的影响,部分初中学校逐渐弱化了地理科目的教学分量与教学地位,在此背景下,许多初中学生无法对地理课程产生应有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这就表明,如何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寻求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现有问题为研究出发点,提出初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开展竞赛教学、互助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结合图片、表格等内容,丰富教学题材。另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应做到将重要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真实情境,地理试题多选择生活素材作为试题题材。客观评价和讲评地理试题,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结合北京市朝阳区地理模拟试题中的一道综合题,提出了以生活素材为题材的试题讲评策略: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地理试题;基于试题训练学生的解题、答题能力;题例变案例,鼓励学生开展探究、调查;基于还原的真实案例,改造试题。  相似文献   

17.
付爱平 《湖南教育》2004,(19):37-37
地理教科书作为中介,既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充分体现最新的地理教育教学思想,又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实践《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通过对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作为使用者、实践者,我强烈地感受到教科书蕴含了许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启示,感  相似文献   

18.
赵希宁 《文教资料》2020,(4):206-207,180
本文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剖析法国经典教育题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简述和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智慧,以此为基从地理学科背景和学科角度出发,分析了一些有关高中地理语言魅力、地理分层、地理环境、地理角色扮演和地理情怀等教学方法,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建议,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因工作性质,我到区、镇各小学听了不少课,发现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不少教师或由于自身地理知识的贫乏,或由于知识本位意识的根深蒂固,总觉得是难以攻克的"堡垒",难以啃下的"硬骨头"。有的教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细细分析这些课例我们会发现,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教师在实施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目标时存在着割裂、游离、空洞等现象。为了有效提高"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实效,只有将地理知识的教学回归生活,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才能让品德课中的"地理课"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