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如何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荣?这是当前人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陈寿朋先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守护者,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难题。可以说《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既是一部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教育人类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何防止自然环境恶化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部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巨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19世纪的梭罗是寻找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家,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瓦尔登湖》被誉为超验主义的圣经,书中凝聚了梭罗对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其中蕴含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这启示当代人要重视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的生态模式,也要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注重精神诉求。《瓦尔登湖》蕴含的生态智慧和哲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自然相生相伴。幼儿园应注重对幼儿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引导幼儿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的意义。只有秉承这样的生态环保理念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中内含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性,是生态生产力理念的理论渊源.其次,生态生产力的核心理念是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的相互溶融,以"人的需要"为视角对生态生产力理念做深入解读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最后...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渊源于古希腊思想,他的语言观其实质乃是自然语言观,"自然在说话"。这是对技术时代理性语言的反拨,要求人们回到自然语言上来,倾听自然的召唤,应合自然的指令。而自然语言本质上是诗性语言,只有诗性语言才能通达人类的诗意栖居。在后现代语境下,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启示人们言说方式的转变,从以人类为中心的言语转向以生态为中心的言语,即生态言语。生态言语要求人们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推进新的文化范式的形成,同时为新兴的生态文艺批评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深入地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时至今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引来了强烈的“报复”。人类若想在自然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就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学说。在多年研究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经济社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些观念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的膨胀,使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地球,到今天已是满目疮痍,危机重重了。作为科学领域中的生物课,该秉承什么样的教育观?笔者认为:理想的生物课教育就应该是在教给学生以科学和智慧之前,先教给学生以“人性”。这种“人性”就是一种让“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格。从而使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使我们的社会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构成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人类的生存质量。当代生态文学批评要求在伦理关怀上从高傲自大的人拓展到饱受剥削和迫害的自然。而动物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媒介,动物意象在玛丽安·摩尔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摩尔以此来倡导人和自然应和谐共存,动物应回归自然,要像某些动物一样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向我们展示她所理解的生态预警及对生命的敬畏,探索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在"深生态学"视阈下的礼仪不仅是表达尊敬的重要途径,而且联结着人类与非人类———地球、天空、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的最佳契合点。一些土著部落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文明进步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形成强烈的反差。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法律和技术等因素外,更离不开礼仪的重要作用。因为礼仪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态价值视角和全新的逻辑与类比的思维模式,不管是对于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沟通、交流和协调,还是对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融洽,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和谐生态场所观的指导下,对《玉龙雪山景区简介》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为旅游宣传话语如何体现积极的生态意义提供建议.及物系统、生态鉴赏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结论表明,《玉龙雪山景区简介》及其英译语篇及物过程的"参与者"均为自然物,体现景区内自然万物和谐共生;鉴赏对象为自然物,被正面描述,丰富了生态系统.此语篇的生态属性为生态保...  相似文献   

13.
"自然"是惠特曼诗歌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通过分析惠特曼的诗歌,可以发现自然观中所蕴含的泛神论意义。同时惠特曼的诗歌歌颂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惠特曼指出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肯定了人类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研究探讨惠特曼诗歌中的自然观,可以为人类汲取精神营养,启发人类思考人生,保护自然,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先秦的经典书籍之一,也是"四书"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涉及到了"生态理念",是研究孔子生态理念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论语》中反映的孔子生态理念有"仁"爱自然,敬畏天命鬼神,肯定自然,乐山乐水等。这些都与"十九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5.
大道论的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在其本真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态美。它乃是大道在自然中隐蔽的敞开,或者说是大道在自然中如实呈现的有无之境。作为整体自然美的天地之"大美"和作为个体自然美的万物之"众美",是本真生态自然美的两种形态。自然有无之境的破裂,造成了本真自然的解体并最终导致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美的逐步升级。人化自然美是一种非本真非生态的自然美。生态自然美及其有无之境的现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超越出人化自然美的囿限,重新发现和进入自然美的本源之域,在与自然的先天本然的和谐中重建更具本真性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受自然灾害破坏后的地区,生态系统受损更加严重。本文针对灾区生态破坏的特点,指出在灾区学校分层进行生态教育的方式可以使灾后地区形成一种全新的、客观的、科学的生态观,对于灾区重新实现自然和人类共存和谐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革命不仅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还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作为生态系统的子元素,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巨大破坏,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在生态危机前,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向自然界输入负熵,来维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社会性将生态问题由可能变为现实,生态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扬弃,人的本质是自然性和社会性在当代全球实践活动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体现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蕴含着一种和谐、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生态文化的表现形态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较为宽泛。生态文化建设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和步骤。由于长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祉,关乎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产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实现.在农耕时代,人与自然是基本平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失衡巨大;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新时代下,防治生态文明价值诉求失衡,应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理念出发,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建社会和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提供政治及制度保障,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