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业的没落严重威胁到新闻专业主义,呼吁贪心的投资者和其合作者退出新闻业,只有以新闻为业的出版者取而代之,伟大的新闻业才会因重新唤回庞大的受众而得以振兴.当今时代的商业模式已无可挽回地遭到新技术的撞击,拯救新闻业的唯一途径是开创让新闻业在事实、守望和社会责任中受益的崭新模式.只有洞悉新闻影响力模式并把它应用于新闻专业精神,新闻业才能真正拥有和享受以新闻为业的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2.
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的公共新闻运动是新闻业超越客观/主观的二元对立的一种路径.新闻从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转向公共和私人的二元对立,公共超越了事实成为新闻的核心理念,公众而不是消费者成为了新闻的主要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1):4-13
本文从宏观维度的新闻业年度变化,以及中观维度的新闻业行动者、内容、分发、受众等四个方面,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整体勾勒2018年中国新闻业的变化图景。总体上看,媒体平台化和平台媒体化是本年度新闻业的重要变化,新闻业发展的年度特点主要包括:1.新闻行动者方面,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和平台媒体共生于新新闻生态中;2.新闻内容方面,短视频在严格监管下发展迅猛;3.新闻分发方面,平台化和智能化分发机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新闻受众方面,用户呈现参与主动性和表达情绪化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平台媒体将比专业媒体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阴霾不散,美国多家大报纷纷转投网络版,在单纯依赖广告营利的商业模式下,新闻网站商业化精神与传统新闻业以读者为中心的传统精神存在龃龉。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必须努力探索出更易于保存新闻业传统特性、体现新闻业传统精神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健 《新闻世界》2021,(2):22-24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高新科技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积极应用智能技术,新闻行业也不例外。新闻采编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给传统新闻采编模式带来了极大冲击,也为新闻采编工作改革提供了全新活力。人工智能能够以受众喜好为中心、以大众兴趣为重点、以受众需求为宗旨,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推送,推动新闻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11)
本文聚焦新闻业报道样态变迁的两条脉络。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新闻业拥抱社会科学中量的研究路径。数据新闻进一步借由透明来宣示客观,透明性正成为客观性的新内涵。从新新闻到非虚构写作,新闻业则从文学范式转向拥抱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路径。非虚构写作与质的研究方法有三个共同的特征:在采访方式上,推崇在自然主义;在记者与受访者关系上,提出向受访者学习;在意义的生成阶段,记者要与受访者达成视阈的融合以求真正的理解。近四十年前,Weaver等学者倡导新闻业要拥抱社会科学,但他们只关注到量的研究路径对新闻业的积极意义,本文进一步提出非虚构写作实践中映射出对质的研究路径的运用,我们将其视作新闻业与社会科学的第二次联姻。社会科学应用于新闻实践,使新闻业日益具有走向理解知识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田浩 《新闻界》2023,(8):14-23
近些年,全球新闻业都尝试开展一系列实践转型来回应受众疏远新闻业这一行业危机,介入性新闻在其中有突出的影响力。在实践层面,介入性新闻主张通过提升卷入度、构筑情感体验以及助益社群行动等手段来为受众设置积极的参与平台,进而带动受众的参与行动并以此来提升受众对新闻业的依赖与认可。在理论层面,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产趋势,介入性新闻代表着数字新闻业对新的行动者协作体系的探索方向,新闻从业者需持续伸张数字新闻业的助益型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闻业对于构建基于亲密关系的数字公共生活体系的积极意义。但这一生产趋势的普及化仍然面临着诸多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白红义  陈炜漫 《当代传播》2024,(1):45-53+58
随着受众的角色在新闻实践中日益突出,新闻研究领域出现了鲜明的“受众转向”。其中,在线骚扰是新闻学界针对数字空间中部分公众对新闻业展开骚扰或攻击现象而形成的一项术语。本文将在线骚扰研究视为新闻研究“受众转向”的特定面向,在系统梳理相关英文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在线骚扰在现实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维度的发展脉络,以及现有的主要议题、理论与方法,最终提出在中国语境下进行在线骚扰研究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全国经济一片萧条,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却在加快,城市规模增大、人口激增提高了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的受众规模、读者层次和信息需求量;实业与资本雄厚为新闻事业提供资本条件和造纸印刷的技术保障;交通运输、通邮事业发达为东北新闻业的信息采集、报刊的传送、发行与征订提供多元的流通渠道。这些经济环境客观上促进了东北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警惕民生新闻的"唯民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我们的新闻媒体更多地关注于“国计”,而“民生”作为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显得有些欠缺。民生新闻的勃兴,正是在中央亲民、为民之风日盛、我国新闻业转向以受众为主体以及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它以一种新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真正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来自全球媒体行业的12名专家和评论员分享他们对2022年数字新闻业的预测,就未来数字新闻受众参与度、行业增长趋势、数字战略、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新闻编辑室领导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媒体告别短缺传播之后的今天,中国的传播业进入了"营销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受传者选择余地也自然愈来愈大,传播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众传播已经从"广播"转向"窄播",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同时,广播电视受众也由群体化转向小众化,受众的收视需求越来越主动,并且分化得越来越清晰。收视"市场"于是就成为变革的最主要的动力,耶鲁大学传播学家卡尔.霍夫兰甚至认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传媒业进入真正的"用户时代" 首先,"用户"理念更符合传媒业发展规律.传统媒体常常把其客户称为读者、受众或观众,虽然从字面上看这些词与用户差别不大,但其实质却相差甚远.无论是读者、受众还是观众,本质上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认为好的内容和节目来吸引客户,即自己是第一位的,而客户是第二位的;而用户观念则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用户的需求来决定自身的产品、节目和内容定位,即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毫无疑问,在传媒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用户"理念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马云霞  石培龙 《新闻界》2007,(5):145-146
本文从符号学和读者反应理论两个视角考察广告意义生成的过程,认为在符号学视野中,广告是一个意义封闭的自足体,其意义的产生只与广告本身有关;在读者反应理论的视野中,广告是一个开放的意义场,受众决定广告的意义.虽然受众的个体差异会导致其对广告理解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才是其解读广告的关键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共同特征为广告设计者和受众的意义共享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贾琼 《视听》2016,(11):149-150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读者依靠屏媒、端媒等新媒体平台完成阅读,编辑工具与手段也面临着挑战与转型。在这样一个变革期,利用好这些工具开展编辑工作,已成为编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新的机遇,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是新媒体生态环境下编辑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经深入传媒人心中.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杂志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8,(1)
本文从新闻传播者、新闻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勾勒出2017年度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图景,包括:新闻从业者方面,职业化与社会化传播者"此消彼长";新闻内容方面,正日益适应移动传播的叙事形态变化;新闻传播渠道方面,多元化、移动化和平台化成主流;受众行为变迁方面,阅读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并存;新闻传播效果方面,信息茧房和"后真相"现象凸显。针对上述特点,本文预测了2018年中国新闻业发展的五大趋势:内容价值继续回归并更受重视,人工智能将深化对新闻业的影响,短视频将继续成为媒体争夺受众的关键,传统媒体将面临增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更大挑战,知识付费将成为内容盈利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在传播内容、传播手段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广播电视凭借频道资源稀缺而拥有的垄断被打破,信息传输已由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由"一对多"的大众传播转向"一对一"的分众传播.而技术和制度是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美国数字新闻业的发展带给报业新的问题,使得报业面临新的困惑:一、如何利用高流量带来广告的高营收.二、是倡导“内容为王”还是“科技为王”.三、如何利用和发展社交媒体.四、面对众多“付费”要求,怎么向受众收费.对于这些问题和困惑的解决,美国新闻业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以期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