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官与为师——明清地方儒学教师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地方儒学教师作为国家的文职官员,其出路问题不仅反映了政府及社会对地方儒学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这一群体的职业声望和教育教学质量,决定着地方儒学教师这一职业对已仕者和准备入仕者的吸引力,深刻地影响地方儒学教师的选拔。研究明清地方儒学教师的出路问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教师职业的性质、社会地位及其发展历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政策,以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变化,在儒学、书院不断增加的同时,增置了数量众多的义学;在改流较早的地方,施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文教政策,以儒学教育为主;改流稍晚之地,儒学教育、寺庙教育相伴而行,两者互为补充;未改流地方,则以寺庙教育为主,形成二元化的教育体系。明清傣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科教育》2013,(1):128-128
2012年11月21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国际儒学联合会合作举办、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清源国学讲堂”第三讲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逸夫报告厅举行。本讲主题是“百年儒学的命运与前景”,由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与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教授以对话形式合作主讲。杜维明和吴光教授分别就百年儒学的命运、“儒学复兴”的标志、“儒学复兴”的推动、儒学经典教育、儒学核心价值、儒家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及儒学的前景诸问题,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对地方儒学教师的考核是明清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地方儒学基本的教学水平、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明清地方儒学教师的考选及试用、在职考核、俸满考核、大计考核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明清地方儒学教师考核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清朝初年,通过机构建设与儒学教化,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边地社会的经营,河湟地方社会逐步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地方社会与王朝国家展开了良性互动,国家政权在地方上的运行加强了地方对国家的认同,而这种认同的形成并不是国家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国家与边地社会双向选择、共同努力的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基础教育师资缺口给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广西新升本地方院校坚守教师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新升本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要抓住机遇,明确办学思路与定位,并通过大幅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等措施,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对地方儒学教育的管理,明王朝设立提学官,建立督学制.文章对明代提学官的设置、主要职责和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从明王朝对地方教育的重视和控制这一视角了解明代地方儒学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8.
明代是广西官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从官学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还是从儒学教育系统的完备性而言,均远超前代。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导致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点。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在广西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之功。  相似文献   

9.
开发电化教学的浅见广西电化教育馆徐来香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即除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这两种学习形式外,出现了运用社会上现有的多种交流媒体,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发展基础教育的新趋势。这种被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吉安府地方教育体系呈现出由官办为主向民办为主的演变趋势。明初,吉安府地方教育以官学为主,社学为辅。明中叶后,官学的教学功能逐渐衰减,儒学的传承主要由民办为主的书院与讲会来承担。社学与义学、族学大多以启蒙教育为主。明代盛行一时的社学,人清后逐渐为义学、族学所取代,反映了基层启蒙教育的民间化趋势。民办教育机构逐渐占据了地方教育机构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与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广西土司制度最终确立于元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广西土司制度产生的源头大体可以追溯到秦汉王朝的"羁縻之治"时代,唐宋羁縻州县制度是广西土司制度的前身,元明广西土司制度由唐宋羁縻州县制度发展与演变而来,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广西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是在明朝统一广西之初,具体表现为明初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实施对钦州七峒长官司的改流,由此揭开了王朝中央在广西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序幕。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由此成为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元代广西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分布于桂西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职衔,官皆世袭,整个广西西部地区普遍处于土官土司制度的统治之下。这是元代王朝中央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在继承历代王朝尤其是唐宋封建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统治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特殊统治方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元代桂西土司机构的建置及其规范化,是元代广西土司制度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它表明元代王朝中央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较之前代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13.
回回理学的道德思想是明清之际我国一些回回伊斯兰学者(所谓"回儒")在外来伊斯兰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糅合相关宋明理学内容而形成的一种道德思想体系。它具有明显的伊儒合璧之特征,显示了其对民族社会道德生活与人的道德养成的极大关注。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道德思想的天道人道、天理人欲、成己成物与君子小人诸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主政广西期间,在“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下,埋头广西建设,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尤以对少数民族实行义务教育成绩斐然,并具有开创性,是为广西历史上对少数民族实施义务教育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及其健康发展,颁布和推行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是其有机部分。尽管明朝实施的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出于边疆地区稳定的需要,但对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视阈下,审视明朝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的发展,对高考民族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汉代自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便成为中原的主体文化,儒家思想便成为汉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重要策略.儒家重视道德感化,主张以德治边、慎用武力的治边思想在西南地区得到极大推广.儒学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不仅促进了西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为汉中央王朝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加强了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学的初兴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宋初大儒的学术、思想或从横向,或从纵向对周子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初各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宋初的学术发展是周子理学产生的文化、学术背景,而周子理学正是宋初各家学派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明代云南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是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勃兴与形成,从而改变了原来土酋与土民,或部落首领与部民为主的社会结构,促使云南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内地基本趋于一致。云南士绅阶层兴起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在云南广泛建立各类儒学,实行科举考试和大规模移民等,从而促使云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移民的部分子弟在接受了儒学教育的同时,逐渐改变原来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跻身于“士绅”阶层和社会群体的行列,成为云南社会中新兴的独立阶层,发挥着引领云南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成为明代云南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明清以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学的初兴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宋初大儒的学术、思想或从横向,或从纵向对周予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初各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宋初的学术发展是周子理学产生的文化、学术背景,而周子理学正是宋初各家学派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