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严歌苓的小说常常将此时的情绪与彼时的经验做对称性的描写,将两个时空的两种经验,一个故事中的两条线索并存于同一个文本世界中,扩充了小说的容量,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而这既借鉴了西方现代叙事中的"意识流"技巧;又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技法中的"双线结构",由此实现了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技巧两方面的"对称",体现了严歌苓深厚的叙事功力。  相似文献   

2.
小说叙事中出现了大量"失控"的场面。通过对各种类型"失控"场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失控"是某种精神创痛的泄露。"失控"场面将多方面地揭示各色人等灵魂的真相。在不同小说家的笔下,"失控"的层次性和"失控"的连锁性呈现出奇异的叙事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浅析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性恶论”的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包含了三大系列,通过对他的农村及城市题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叙事符合一个结构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他“性恶论”的历史叙事的依据,形成了苏童小说中历史叙事的一个根本结构。这种性恶论的历史叙事既给他带来了创作上的突破,同时也导致他的创作走向了困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从"丢失—寻找"主题探索凡一平都市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现:其表层结构包括了"丢失—寻找—回归初始"和"丢失—寻找—彻底失去"两种叙事模式;在深层结构中,凡一平则通过小说人物的"寻找"来实现自己的寻找,即他通过人物的选择来演绎都市生存中人的异化,通过人物的人性流失来探索人异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文教背景的衍变过程中,神怪小说序跋者不约而同地对此类小说先行"辨异"与"正名",其模式主要有依"史"、附"经"与阐释儒家圣道三种。它们是寻求"神怪"观念合理化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均强调裨益风俗、警示人心是神怪小说的主要思想特征及重要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伍可娉的小说创作或可看作"海外华人民间写作"一派的典范,其特征和价值与"原生态"审美高度吻合。以《要嫁就嫁金山伯》为例,其"反叙述"叙事品格、"话本式"叙事方式、"华侨体"叙事语言、"原型化"人物形象等,将一种看似无为的民间写作提升为一种范型,在彰显"原生态叙事"特征的同时,也昭示出该类写作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托尔斯泰小说叙事艺术的博大精深。认为用特定的"词语"来贯彻作者的艺术主张,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的突出特点。分析了在"词语"叙事中,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感染力的三个条件,即感情的独特性、人物形象的清晰性和小说文本的真诚度,从而达到了实践性的贯彻与强烈的审美展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英雌"话语演变为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与之相呼应,小说拟构的"英雌"纷纷涌现。由此,"想象英雌"构成了此类小说叙事的一条主脉。一般而言,"英雌形象"都具有相同的拟构方式和手段:即应"引"而生的英雌速成途径,英雌能量的乌托邦狂想和英雌人物的"演说"性。  相似文献   

13.
"框架叙事"是著名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探讨了其短篇《礁湖》《卡伦》《青春》、中篇《黑暗之心》、长篇《吉姆爷》等小说中"框架叙事"模式的特点和作品主题,对康拉德"框架叙事"模式的形成、发展和革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看似作者(叙述主体)不介入的叙事实质上是作者为了让其小说显得真实和可靠而有意为之。这实际上却恰恰表现出了作者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白志坚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52-56,111
在"季节系列"小说中,王蒙大胆地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在叙述视角使用方面,王蒙采取日常生活中人物的亲历亲为的方式,既使人物活跃在故事中又能使人物跳出故事以反思者的身份引导读者不仅要关注故事本身更要关注其意义;人称使用则突破常规,随着抒情和议论的需要,三种人称灵活自如地交替变化,方便了抒情和议论,也扩展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小说主题变得复杂和多义;这些特别的方式和技巧也决定了叙事手段方面的特别,那就是在叙事的同时使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作家直接介入小说,不时地提醒读者,作家所写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其所表达的意义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叙事结构的双重性及其成因发现,这部小说在表层结构上是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而在深层结构上则是对美国传统主流道德观念合理性的质疑。根据弗洛伊德的"作家情感投射"说,这种双重结构乃是霍桑本人矛盾心理在其创作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者常常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对情节的发展进行主观化的阐释和干预,使小说呈现出奇妙的文学景观。纵观其自新时期到新移民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叙事者"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显形并慢慢成熟的,而这个成熟的过程正是严歌苓对中西方叙事思想不断选择、吸纳、发展的过程,是对叙事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视角即人称问题,是解读鲁迅小说的关键。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叙事方式是第一人称,其叙述人“我”既是一个经常出现、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艺术形象,又带有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认识“我”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对理解鲁迅小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以时空交错为写作背景的"穿越"小说狂飙突起,风靡网络,成为网络小说最热门的题材之一。本文通过对此类小说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发展概况的总结,分析"穿越"小说盛行的原因,以及存在的不足,指出对尽管"穿越"小说应该持宽容和引导的态度,使其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四"小说创作中,"人的文学"是新文学作家的共识,无论是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还是浪漫抒情小说,都突出表现了对人的关怀、尊重和理解,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维护,对社会痼疾强烈的批判意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有效途径凸显人文精神教育,是普通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