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安导演的《色·戒》正在热映,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误读为是一部彻底的关于性爱的电影,也有人遗憾它在表现爱国与仇杀时怎么没有大义凛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尤其是绝望的佳  相似文献   

2.
李安导演的《色·戒》正在热映,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误读为是一部彻底的关于性爱的电影,也有人遗憾它在表现爱国与仇杀时怎么没有大义凛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尤其是绝望的佳作。那么《色·戒》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让我们从电影回到小说,从21世纪的今天回到原著所呈现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3.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与张爱玲的众多代表作相比,《色·戒》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导演李安2007年将《色·戒》搬上大荧幕之后,《色·戒》才引起热议,进而使其文本魅力逐渐显现,成为张爱玲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如果纵观张爱玲的创作,则可以发现其在张爱玲创作历程中的特别之处和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色·戒》在张爱玲创作中的新变与《色·戒》的传播与接受角度,反观其在张爱玲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之后,通俗与经典这两个词再次造访读者的心田。现在的传媒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张爱玲40年代初出名要趁早呀的个  相似文献   

7.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本文通过对《色·戒》一题中“色”、“戒”的分析解读 ,指出该小说的主题是“虚空”与“隔离”。其中“色”喻指美人计 ,“色”亦是“幻”——幻觉与引起幻觉的美人计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外在“色相”;“戒”实指钻戒 ,虚指人心隔防。“虚空”与“隔离”有着内在联系 ,佳芝的命运提醒人们外在“色相”不过是一种虚空 ,温柔的表相之下实则隐藏着人心隔防、猜忌的人生真实。这一主题亦体现了张爱玲对人生的体味  相似文献   

9.
《色·戒》是张爱玲最为受人们关注的小说之一,其中以王佳芝为代表的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抉择与行为,可以作为探索张爱玲爱情观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们无法知道她是在怎样的心境之下写出这样的句子的,就好像关于《色·戒》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一样,我们能够做的大概只有揣摩,以及猜测。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冷峻的文笔和出色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乱世中复杂的人性和情与欲的冲突。在风云动荡的大时代里,张爱玲依旧给自己的人物留下了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色"和"戒"在父权意识中是属于男性的,而张爱玲的《色戒》横空出世,异化于古已有之的色与戒的文本。色难当头,焦灼的是女性,文本以女性视角出现,使王佳芝纠缠在革命与情感漩涡之间,飞蛾扑火走向灭亡,以此展现男权话语对于女性灵与肉的压抑。  相似文献   

14.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当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之后,“通俗”与“经典”这两个词再次造访读者的心田。现在的传媒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张爱玲40年代初“出名要趁早呀”的个人宣言。无论是超女、超男,还是一些打造童星的节目都逃脱不了张爱玲这句多年以前的寓言。张爱玲出名的欲望就像她传奇的一生一样,总是耐人寻味,甚至觉得她是大都市女性的鼻祖代言,无论是服饰、化妆还是生活追求和个人品位都深深地印有“张”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色·戒》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叹与末世情怀,强调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虚无,是个人主义在乱世与民族困境面前的困惑;李安的电影《色·戒》则呼应时代话语深入发掘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命运,传达了对传统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批判,是当下语境中的个体话语诉求的折射。然而作为关照的客体,小说与电影文本《色·戒》的出世,都必须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与反思,以揭示它们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17.
《色,戒》是一部短小而意蕴丰富的小说,表面看来是关于情色和背叛的故事,内里却藏着对幽微人性的思考,张爱玲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修修补补,完成的依然是悲凉底色衬托下的对小人物人生的嘲弄和反讽。  相似文献   

18.
尽管电影《色·戒》自放映以来褒贬不一,但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对小说《色·戒》的一次成功改编。在主题阐释、情节填补、风格氛围以及人物表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色·戒》的完成被文坛大家们称为宝石中的极品,李安与很多导演一样,都想将张爱玲华丽文字中的意象转化成具体的影像,做出不一样的张爱玲式的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人物性格的扩充与缩减是必然的,角色也不会一定忠于原著。  相似文献   

20.
星语星愿:有人说,十五六岁是多愁善感的季节;有人说,这个季节的少男少女们都是多梦的。我,一个正处于花季的小女生,正做着一星路历程:一次偶然的作文竞赛,让这位平时爱做梦的女孩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从此《海安日报》《南通教育报》《作文周刊》《作文指导报》《语文学习报》《语文报》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上便频频出现她的名字。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印薇薇一定会在文学的天地里闯出一片灿烂的天空。个长长的文学之梦,并且希望能一梦千年。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用文学舞蹈”的女人。我也希望成为像张爱玲一样的人,用毕生的精力去与文学共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