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对金代书法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汇集与总述,其继承了金末以来发端的书法评论回归理性与书法“复古”的思想,并在其之后的讲学、交游、鉴藏等文化活动中将其“复古”“崇尚魏晋”的书法观与鉴藏观传递给其后辈书家如郝经、商挺、王恽等人,并最终对元代书法“复古”的潮流产生了影响。可以说元好问对金元两代书法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使之相互连接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六朝书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大家族书法队伍的出现;简札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的书风;书家、书论多。六朝书法的美学追求是:追求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韵致美;骨、筋、肉美学范畴的提出;六朝美学中“类比”、“品藻”之风很盛;“意在笔先”说的提出;对“工夫”的重视;六朝书家、章更多地受道教、玄学的影响,书法字里行间有清气。六朝书法树立了个性价值的典范,书法美学追求有别于前及后的风度。  相似文献   

3.
重估20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末的中国“现代书法运动”是一场借“现代”与“书法”之名,行“非书法”、“后现代”之实的少数人的艺术运动,其最终的衰落是因为其具有脱离书法本体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书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提出“尊碑”、“体变”以及“缀法”诸学说,以“变”来求得事物的进步,推出《广艺舟双楫》书学体系,超越了晚清碑学之藩篱。与此同时,其身体力行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艺术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康氏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给后人不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盛唐的书法苑里,出现了以张旭、怀素、李白、贺知章为代表的狂士书法群体。他们的书法狂放、姿肆的特点受其性格的影响,也有“道”的深刻影响,浪漫的狂士书法同诗歌、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能广泛地吸收其中的营养,成为内涵丰富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书法教学不同于书法教育,书法教学是手段和过程。书法教学包括书写和理论两大部分,书法教育则是陶冶性情,培养意志和书德。学书法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书德和美好的情操。文学艺术讲风格。“风格就是人”。书法大师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从书法方面来说,“风格”和“为人”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体现和书法教育的结果,字的雅俗,往往反映人的雅俗。因此,书法教学要达到书法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教学。 在书法教学中,不要忘记书法教育人的目标和作用,应该很好地学习书法大师们的高尚修养和深厚的造诣。像颜真卿的字,雄健、宽宏、厚重、端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颜的为人,学习颜体就应该培养这方面的襟怀与情操,还有二王,欧体等,各有其风格和独特的地方,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敬慕书法     
上高中了,仍写着所谓的“狗爬爬”字,被人说起,还要口是心非地说一句:“写好了又有什么用呢?”其实,对于书法,我是始终怀有一种敬慕之情的。好的书法总给我一种王侯将相之感──雍容大度,锋芒内敛,圆润温厚。大篆、小篆、行书、正楷都以其独特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见于中国古典诗论,但又为各种传统艺术门类品评时所共用。与学和绘画结缘极深的书法艺术,“意象”的营造则贯穿其萌生、发展的始终和创作、批评的全过程,大凡论书,都没有离开对意象的研究和评说。当代书法理论对意象的本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意象”是“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将书法艺术史中“自觉”和“自然”阶段列入“意象”范畴,其“意”偏重于客观字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之“意”,其“象”偏重于字的符号图像;一种认为“意象”就审美心理角度说是心和物的同一,就艺术认识论角度说是意和象的契合,就作品表现审美特征说是情和景的交融,意象不是比喻、象征和寄托,应从书法“自觉”阶段开始,“意”是书法创作主观思想情感的表露和反映,“象”是被完全抽象了字符号原有实用性质之后的艺术之“象”。笔较为赞同第二种认识,并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学艺术思想等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具有不系统而深刻、不全面而广泛、不具体而抽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创、奠定唐朝三百年统治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其行政之余,不废模仿,并积极倡导书法,由于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使得朝野上下书法之风大盛,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唐朝各种书体的成熟完善,艺术成就之高,书法流派之多,书法大家之众,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0.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张裕钊书法美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张裕钊的诗文、手札中,我们不时可以读到其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不仅指导了他的文学创作和育人之道,也无可避免地从艺术风格上左右了他的书法创作。故而,所谓“兼陶古今,遣灏深古”的张氏书法并非意外的契合,而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陶渊明的诗文在后世流传日广,以陶渊明诗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也日益增多,考察书法史上与陶渊明相关的书法作品,可知现存的陶渊明书法“真迹”并不可靠.梳理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及宋代之后的书法家赵孟頫、文征明等人慕陶、和陶、书陶的史实,从中可见陶渊明在书法世界中的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与张即之同属“南宋书法四大家”,作为理学家的朱熹,对行草书极为擅长,书法婉转妍润,别具一格;张即之则师承家法,以楷书为尚,追摹晋唐,用笔起伏跌宕,充满阳刚之气。二人书法极具对比性,在南宋书坛前后呼应,刚柔相济,行成阴柔与阳刚的交响。  相似文献   

14.
鲜于枢是元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与赵孟颊同为元代书法巨擘,有“南赵北鲜”之称。其“复古”书法思想对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世言史家之书法,其义过于狭隘,对其研究,亦往往流于形式主义,道路越走越窄。本文拟就书法之涵义略述浅见,以求专家指教。 世言史家之书法,盖从《春秋》书法来。在中国史学史上,学者似乎皆由《春秋》之书法而论及他史之书法,历代相因,绵绵不绝,使之成为一个不可改易的老传统,不可不涉及的大问题,似乎成为中国之史家的“独一无二之天职”,“独一无二之能事”。何谓书法?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在本世纪初所著《新史学》中,曾专门论过书法,他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中国书法艺术之“气”的理论本源与概念,在书法创作与形象中的特征、地位及其书法审美要求与品格。  相似文献   

17.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上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颜真卿在书法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论述两点:一是对影响和控制书坛四百余年的“二王”书体进行了革新,自创了颜体。关于颜真卿革新成功的原因,必须看到颜氏家族自颜回以来所形成的优秀道德人格在颜体形成中的作用。二是在书法美学方面,颜真卿重举壮美大旗,其家族的优秀道德人格促进了他对壮美思想的追求,颜真卿成为书品之美与人品之美高度契合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于书法,他独尊王羲之,在其受禅登基之初,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弘扬王羲之的书法。“博购王羲之故贴”,“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宫内,他令诸太子临摹王羲之书迹;宫外,在弘文馆里“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录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在国子监内设置书学,置书学博士。在科举考试中设“明书”科,把书法当作铨选官吏的主要条件之一,“工书也是进身之阶”。  相似文献   

20.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