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本土化的交融性和相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期,岭南地区山林远海较多,自然灾害频繁,气候恶劣,巫术盛行。当地的少数民族大都相信万物有灵,信仰内容广泛。道教在神祇的塑造方面善于将国内各民族的神灵信仰纳入自己的范畴中,在现实的修行与传教行为中乐于隐遁山林,超然物外。道教神祇与岭南民间信仰在岭南地区交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以道教神祇信仰为基础的岭南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为各少数民族快速健康发展培养的精英,其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法治观念、法律信仰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和质量。然而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却面临着理工类、文科类大学,学校内部分专业、分科目教学等表层显性困境和民族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冲突,法律信仰教育与传统法律文化不足等深层隐性矛盾。只有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宗旨,把法律信仰教育融入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法律信仰教育体制机制,才能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精神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形式珲性的法律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提供支点,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祭海是青海湖地区民族民俗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植根于当地及周边民众生活中的根源之深而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信仰是人类在特定心理安全的需要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青海湖祭海仪式则较为全面地满足了当地民众心理慰藉,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众追求平安、吉祥、和谐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5.
和里三王宫是广西侗族地区一处反映古夜郎化比较完整的,集艺术性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民间建筑。围绕这座宫宇的碑石刻、民间传说及当地群众的信仰习俗等民俗事象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夜朗化现象,而每年举办的庙会活动就是这种化传承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6.
和里三王宫是广西侗族地区一处反映古夜郎文化比较完整的,集艺术性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民间建筑。围绕这座宫宇的碑文石刻、民间传说及当地群众的信仰习俗等民俗事象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夜郎文化现象,而每年举办的庙会活动就是这种文化传承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阅读,引发了对法律信仰问题的思考,进而分析在中国语境之下,对法律的信仰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信仰构筑民族的精神依赖,法律保障公民的人世周全。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首先明确其内涵,然后具体讨论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引入到当今人们的法律信仰当中,以解决我国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加快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实现现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振兴。  相似文献   

8.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9.
羌族是个有多神信仰的民族,信仰自然神也信仰人格神。坛神是其信仰诸多神灵中的一种,北川民间口头传说坛神是姜尚,经调查考推,颇有根据。坛神的礼神空间和仪轨与其他地区和民族较为类似,是以北川羌民族的坛神信仰,应是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具有主流信仰与多元信仰并存、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同在、个体信仰明确而共同信仰模糊、信仰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特点.文章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主要因素,包括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法制建设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任务.民族法制建设的任务对法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西藏高校应适应民族法制建设形势,积极探索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藏、建设和谐西藏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论契约性民间法的向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性民间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础性规范,是隐含于市民社会经济生活背后的“法”的现实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市民社会整合手段的操作机制,而且推动西方社会逐步走向文明与法治,契约性民间法与市民社会的法治向度具有深层逻辑关联。对于正在置身于法治建设进程的中国,研究并揭示民间法对于市民社会进而法治的建设性向度,认为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契约式沟通”,乃是构建中国市民社会进而法治框架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我国"信访不信法"的现象相当普遍。有效遏制甚至杜绝这种"信访不信法"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首先必须厘清"信访不信法"的根源。"信访不信法"的根源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儒家法律思想和人民群众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信访不信法"的思想根源;违法执法是"信访不信法"的社会根源;信访的收益与成本之比率高于诉讼的收益与成本之比率是"信访不信法"的经济根源;上级政府对下级的"信访一票否决"是"信访不信法"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等院校实施民族法学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建设法治国家理念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急需民族法制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担负培养高级人才任务的民族高等院校应该实施民族法学教育。民族高等院校通过开展民族法学教育,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掌握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制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到民族地区工作奠定民族法制的基础,以便更好地利用民族法律法规,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相似文献   

15.
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农民军进入黔、滇地区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大西农民军放弃了原来的宗旨,决定采取联明抗清的策略。其联明抗清能够实现的原因主要是李定国在黔、滇民族地区采取了联合各地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抗清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一、积极联合黔、滇各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组成抗清力量;二、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和汉族地区同样的土地政策和发展生产、严惩贪官的政策;三、在大西农民军中实行了少数民族士兵和汉族士兵一律平等的政策;四、实行了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政策。由于这些政策的实行,使大西农民军取得了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参与,建立起了抗清根据地,共同进行抗清斗争。  相似文献   

16.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规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本文试从宗教信仰、姓名称谓、种族民族以及隐私话题等几方面对汉英禁忌语进行文化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关注民生成为党的十七大的一个亮点,要解决民生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法律角度来看,建立和完善与民生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制、增强国民的维权意识,是保障和改善我国民生问题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法治”,呼唤一整套法律制度的建设。而法治的关键在于民众心中怀有对法律的信仰。在当今中国,人们心中的法律信仰尚不完善。笔者试图从中外比较、历史和现状分析等层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探索当前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理念的提出,各项与城建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城建档案管理怎样与这种理念相吻合,将建设工程档案纳入到依法治档成为目前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以法律的视角寻求其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