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作为新时期"道德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张炜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同时,作为具有民间情怀的知识分子叙述者,他以知识分子身份俯视民间,主动与民间接近、与民间融合、在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资源、在民间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深入解读张炜的作品,对理解其精神立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张炜的小说致力于描述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世界,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然生态意象,对众多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民间生存形态,礼赞自然、感恩大地,坚持理想、守护家园。本文关注张炜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胶东地域特色的生态民俗,对张炜小说中的动植物描写进行了梳理,以求从中解读张炜作品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3.
于晓燕 《现代语文》2006,(11):51-52
张炜,成长于美丽富饶的胶东平原。在当今化状态处于“无名”的时代下,各种浮躁之气充塞于坛,而张炜像一位善于思考的智,清醒地注视着“现在”以及“现在”中人们的惰性。他坚持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立场,以民间世界为根据地,矛头直指现实浮夸的世界。民间世界经过张炜主体性观念的过滤和改造,已上升为张炜想象中的学审美的理想世界,因为与现实世界有隔膜,所以它保留了许多现实世界中所不能容纳的审美因素,例如一些怪诞和狰狞的意象,使本变得含蓄晦涩,而这却恰恰显示了民间世界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我们在此以意象为突破口,借以窥探张炜神秘而又饱含生命力的民间世界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5.
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张炜对精神家园苦苦寻找的一种寄托方式,在张炜的作品中,大都存在着对“家园”的守护和寻找,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要保持独立,不受侵犯,还要在现实生存中进行挣扎。张炜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人类进行道德关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炜小说中的道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文化对张炜的影响是潜隐然而又是深刻的,张炜对道家的价值观表现了明显的接受与认同:他突出地关注自然,要求平等地对待自然,反对以损害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他赞美质朴自然的人性,强烈抨击那些巧言善辩、虚伪奸诈的恶人。在《古船》等作品中,他肯定了柔弱不争的处世哲学,而对财富的积聚、权利的争夺表现了本能的恐惧。道家精神在张炜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张炜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关怀的是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主题,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及终极价值。《九月寓言》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民间世界,这是作者的理想家园。作品表现了张炜对自由自在的民间大地的依恋与赞美,以及对日益腐化的工业文明的怀疑与拒斥。  相似文献   

8.
张炜的《九月寓言》是一部内向性的、极富精神内涵的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流浪、奔跑、小村、野地等一系列意象的分析,从三个女孩子的人物命运切入,对大地的叛逃与守望的精神内涵做了进一步思考,从奔跑的意象、对土地的坚守两个方面来解读张炜所坚持的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在当代文坛上特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坛,张炜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有着沉重的道德意识和知识分子的救世理想,“道德”是张炜小说的基本价值立场。面对着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当代中国,张炜强烈呼唤知识分子的救世责任。但是,张炜创作价值取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张炜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高蹈的理想者、不流于俗的漂泊者逐渐回归到生活中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寻找作者张炜对于启蒙精神的认知道路,将其作品放在他自身灵魂光辉的照耀下,准确分析其作品《柏慧》,把握他在作品中展现的启蒙主体多方面的困境。笔者的答案是:张炜具有“朴素”的写作原则,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与呼吁的诉求渗透在其人格中,从而促使其在((柏慧》中展开知识分子的情感与生活描写,尖锐地提出启蒙主体面临的困境问题。张炜始终坚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其独特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态度促成了其笔下启蒙主体的选择方向与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炜是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创作,众多的作品,张炜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文革的苦难,张炜对苦难的描写真实而生动,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张炜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了人物的悲剧,发现他的作品深藏于其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2.
张炜的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牧歌情调的田园世界,在田园世界里经常出现奔腾不息的芦青河、生机盎然的葡萄园,在这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处于相对和谐之中。张炜的小说主题围绕“回归自然”。作品体现着“融入野地“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张炜是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并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气息,这种写作特色深受齐文化中“自然崇拜”观的影响,其长篇小说《刺猬歌》的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语言和主题意蕴等方面无不受齐文化中“自然崇拜”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张炜执着思索于“群众暴力”所带来的苦难,并努力寻找着制衡这种“暴力”的另一种力量。在紧张的思索中,张炜以自己的作品奏出了制衡失败的三重挽歌。作的总体精神立场由纯粹的单一对抗走向了更为深邃的浑重,《外省书》的写作则是作精神立场转变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立足于山东半岛辛勤耕耘的作家,张炜始终用饱满的笔触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进行忘情书写,其创作不仅带有鲜明的民间倾向,而且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因子。对张炜本人来说,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齐鲁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浪漫恣肆、哀乐无极的屈楚文化等,构成了其民间文化世界的主要精神形态,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家族小说构成了张炜小说的半壁江山。其家族小说中显现的厌弃城市与现代文明、拥抱田园野地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存在着社会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张炜童年被边缘化的经历促使他在成名后通过家族故事的营建实现对从前被边缘化身份的否定,从而完成心理补偿。在表象上的流浪、交友、经营葡萄园行为的背后,则是源于祖先图腾的“仿祖”意念。通过对祖先行为的刻意模仿,“我”完成了与家族祖先的精神融合,进而也完成了张炜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梦幻“伊甸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张炜创作的众多小说构成其文学世界的四重境界:“芦青河”境界、“古船”境界、“野地”境界与“高原”境界。四重文学境界的建构汲取了道家水文化的智慧,虽历经形态变化,其本质始终如一,最终以“善”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四重境界如同四座山峰,标示着张炜小说一刨作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景致,从一重境界到另一重境界,张炜小说创作不断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对既往境界的舍弃与否定,正是多重境界的营建与数峰并存,使得张炜的小说世界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他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民间立场,蕴含着多样化的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格。然而,张炜的民间立场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他无法摆脱知识分子情结,其明显的知识分子叙事视角与真正的民间立场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者在企图重建道德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和进行精神启蒙的时候,难免流于空喊,亦唤不起人们的同情和响应,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19.
山东作家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他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民间立场,蕴含着多样化的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格。然而,张炜的民间立场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无法摆脱知识分子情结,知识分子叙事方式令其与真正的民间立场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者企图重建理想道德主义和进行精神启蒙的时候,难免流于空喊,唤不起人们的同情和响应,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20.
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是张炜小说中并立的两种叙事形态。民间叙事在其创作中成就更高,其浓郁的浪漫传奇、大胆的夸张、神秘诡异的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张炜小说的标志性身份。人与动物精灵灵与肉的结合、恒定的故事结构、无边的灾难与激扬的逃离是构成张炜民间叙事形态小说的三个最重要的元素。在苦难的岁月,因为与永恒宽厚的大地相拥,无数卑微的生命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