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正>"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4月2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联合承办的"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市委党校、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高台县委宣传部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基层干部与牧民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祥主持,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2.
符晓萌 《河西学院学报》2015,31(1):53-55,128
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河西学院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民族国家、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张掖河西学院召开,研讨会围绕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牧区社会、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牧区社会的发展与治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地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河西学院学报》“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栏目走过十年之际,编辑部将2002—2012年的“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进行遴选,结集印行《河西历史文化研究集萃》。该文集是《河西学院学报》致力于对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的优秀成果结晶,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河西学院的发展战略和科研方针,推动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规划实施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体现。《河西历史文化集萃》的印行,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拔冗作序,鼓励《河西学院学报》进一步发扬光大河西历史文化,以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深度交流、共同发展。本期刊发两位学者的序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有“金张掖”之称的张掖市,是兰州以西至乌鲁木齐之间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张掖师范学院,1962年停办,1978年恢复建立张掖师专,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河西学院。学院以教师教育为主,农、工、管理等多学科综合发展,担负着河西乃至全省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直接服务范围达27.6万平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6,(1):38-43
河西地区地处多民族、多文化的甘青交界地带,历史上河西佛教受其地理位置及历代君王边疆政策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地域佛教文化特点。而甘州西来寺在明清一代地位比较特殊,曾盛极一时,至今余韵犹存。西来寺历史悠久,在清康熙年间由其前身慈云精舍改建而成,虽然它在张掖众佛教寺院中地位并不十分显要,但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现今已发展成为张掖城内佛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之一。关于它的始建时间历来说法较多,发展更是浓缩着张掖佛教不断演变的影子,见证了张掖佛教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7,(3):126-128
艺术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文化与艺术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按照美规律创造的成果。处在河西走廊中端的张掖,更是将上述的资源集于一体,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且加以利用,正是文章所要阐述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西走廊的石窟和寺庙中,有几幅不同时代留下的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绢画或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晚唐绢画虎伴行脚僧图,说明初唐的唐僧取经故事正在由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逐步演化。安西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被认为是西夏时的作品,比南宋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至少早100年。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连环画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比《西游记》成书早200多年。这些图画是研究《西游记》文化和古丝绸之路上长期凝聚而成的取经情结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挖掘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在敦煌学、河西文化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上开辟和扩大新的研究领域,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4):F0003-F0003
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河西文化和边塞文学学术研讨会于7月7日至9日在河西学院隆重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河西学院师生近400人。河西学院院长朱卫国教授在致辞中重点对河西文化的特点和研究意义作了阐述。朱院长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探讨、梳理河西文化与边塞文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因地理位置和办学定位不同,各院校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取舍方面也有差异。河西学院在历史专业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突出河西区域历史是非常必要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3.
分析我国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建设实践及相关政策背景发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数字化出版、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方向。从甘肃省兰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陇东学院学报》这3家学报公开出版后的办刊实践来看,它们的特色化办刊之路取得了初步成绩,且都已经在国内学术期刊界站稳了脚跟,而且有的学报的特色栏目已经成为全国学报界的优秀栏目,引起了学术界和学报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它们的办刊实践说明,受地域和学科设置的局限,甘肃省兰外3所地方高校学报要想在全国学报之林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特色化发展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尽管近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省区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在旅游的开发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创造特色,发展城市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城市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位于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甘肃河西走廊旅游资源丰富,品味高,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诸多原因,使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并没有显现出来.笔者应用SWOT分析法,试图对河西走廊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做出综合分析,希望能对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发生交融的地区,是多种文化和文明的通道和源头;建立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在于将河西的生态恢复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在多民族文化包容共生和多地段效益统筹兼顾中实现多元互动和整体优化;关注河西走廊,不仅要在自然和社会方面,还要从文化、艺术、正义和美德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7.
甘肃河西地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品位高、功能多的特点.然而,河西地区景点可进入性差、建设不完善,使游客的满意度降低,限制了河西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认为:河西地区旅游开发应选择“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并制定统一规划、加强政府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引进人才等措施进行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和甘肃旅游的王牌线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河西旅游空间结构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因此,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成为河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新的一体化旅游空间结构即"一核、双翼、三圈"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河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俗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要加速发展河西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曾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汇流区。河西走廊也是我国古城堡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堪称无与伦比的古城堡遗址博物馆。随处可见的古城堡遗址是河西走廊文明的典型代表。由于环境的变迁,这些古城堡遗址正在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当中,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保护性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