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东南亚华文报刊的文化传播与编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华文报刊用南洋人的眼光审视和关照中华文化、以承传中华文化为已任、在维护当地国的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争取华族权益等内容 ,论述了东南亚华文报刊的文化影响与编辑特色 ,评论了他们在承传中华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东南亚各国吸收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 ,以及当地国政府设置的不利华文报刊的生存环境 ,华文报刊在坚持原来的编辑办报特色的过程中 ,不得不采取种种应变措施。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华文报刊在世界华文报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轨迹大致是: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美国华文报刊的初创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报刊的政治纷争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华文报刊的繁荣期.本文拟对上述三个阶段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发展与表现特征作一概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新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其主要包括华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平台。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悠久的传统和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新媒体时代则为其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东南亚华文新媒体时代下的华文文学对于东南亚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为青年华人提供了交流和创新表达的渠道,还为其探索和表达族群身份提供了新平台,有利于促进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报刊的种类及发行量极为庞大,其内容与形式也具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对海外华文报刊的地位、演变特点、发展战略等进行了综述性的介绍,并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文报刊产生于19世纪中叶,在初创时期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基督教教义、提供华侨消息等。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华文报刊的政治特点鲜明,成为各派政治势力在美国的舆论阵地。20世纪70年代至今华文报刊的发展则在“政治淡化”的影响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章拟就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发展演变做一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报刊和华人社团、华文学校一起被称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宝",是华人社会的重要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延续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开展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发展好海外华文报刊,对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展现中国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讯     
《全国新书目》2010,(22):1-1
全球馆长专家共论华文报刊文献数字化10月25日"国际图书馆东亚文献合作暨华文报刊数字化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球知名图书馆和汉学研究机构的250余名图书馆馆长和专家出席会议,共论"华文历史报刊文献数字化发展计划",寻求全球华文报刊资源共享。"华文历史报刊文献数字化发展计划"将整合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  相似文献   

8.
戴楠 《传媒》2014,(16)
正从欧洲最早的华文报刊——19世纪60年代在伦敦出版的《飞龙报》算起,中文报刊在欧洲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而真正由华人创办的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法国,是1907年6月22日由巴黎新世纪书报局编印的《新世纪》周刊。本文主要着眼于21世纪以来的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格局,以此来探讨海外华文传媒在新世纪的发展态势与功能角色定位。 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移民的数量持续攀升,据2008年欧洲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欧洲的华人华侨总人数已超过250万人,近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背景下,东南亚华文媒体处于转型发展期,其发展面临着东南亚国家政府对新媒体的管制、新媒体相关技术力量薄弱及人才匮乏、华文媒体受众整体萎缩等困境,只有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媒体建设、以视频化表达重塑新闻传播形态、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协同转变以及转变媒体盈利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东南亚华文媒体的转型发展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华人圈,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以及吸引新生华人受众。  相似文献   

10.
苏枭 《新闻世界》2014,(11):184-185
本文就荷兰华文媒体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荷兰生活着近10万华人,而近几十年来荷兰发展起来的数家华文报刊如《中荷商报》《华侨新天地》《华侨通讯》等,在华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视广播和新兴互联网发展,给荷兰华文媒体注入新的力量,代表有荷乐网、凤凰卫视欧洲台和荷兰国际广播中文网。  相似文献   

11.
李漫 《传媒》2005,(4):59-60
有人说,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华人居住,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华文报刊.还有人说,华人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做三件事:开中国餐馆,设同乡会、宗族馆,办华文报刊、建华文学校.华文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与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马嘉 《当代传播》2005,(6):46-48
办报理念直接影响着报刊特色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华文报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标榜“言论中立”的办报理念和“以商养报”的经营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文报纸的发展,但其中的负面影响应予以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3.
媒介生存需要的基础生态位包括受众资源、广告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印尼华文报刊面临生态资源缺乏的媒介生态危机,需要通过媒介生态位细分、生态位整合、生态位创造、生态系统维护等措施,扩大印尼华文报刊的生存空间。分析这些,对于国内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蓉 《出版参考》2005,(12X):31-31
新崛起的新加坡和它所代表的东南亚华文图书市场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虽然融合了多元种族,但是华文和华人的影响力,还是最重要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东南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来自中国的华文书籍通过新加坡销入周边国家,如重拾华文热情的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一时之间,一个以新、马为中心的海外华文市场已经形成,并具有无限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5,(4)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马来西亚华文报纸齐连声作为赴东南亚的陕西省新闻考察团成员,所到之处,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这里的华文报刊。马来西亚有近30家华文报刊,其中《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光华日报》三大报业集团覆盖着马来西亚的华人聚居区,并辐射到东南亚及港澳...  相似文献   

16.
王华  李姝 《图书馆论坛》2015,(3):98-101
调研马来西亚40多所华文文献机构,对馆藏华文文献的规模、种类、分类法以及网络资源建设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华文报刊、华人社团档案、华文学校文献资料以及华人宗教文献等资源的地域特色与发展趋势,就中马华文文献交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认识多限于报纸,但实际上电台、电视和网络媒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华语广播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南亚,二次大战之后继续发展。20世纪60  相似文献   

18.
金秋10月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在湖湘文化的发祥地,美丽的湘江之畔长沙,"国际图书馆东亚文献合作暨华文报刊数字化研讨会"(简称"世界图书馆馆长会议")隆重开幕了,来自全球知名图书馆和汉学研究机构的250余名图书馆馆长和专家汇聚一堂,共同聚焦探讨华文报刊数字化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变化对于东南亚华人社会、华文报的生存与发展仍然会有直接、间接的微妙互动与影响。中国的一举一动,仍然备受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与华报的密切关注。这种关注,总体而言(以新老华侨为对象或主要对象的华文媒体例外),已和侨报时代以中国为效忠对象、"心系祖国"的心境与意识截然不同。这是东南亚华文报业史不可忽视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传媒》2007,(3):76-76
监测说明: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报刊零售发行的监测机构.公司监测报刊种类有30余类900多种。本次调查数据是以2005~2006年期间世纪华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西安、重庆。南京,沈阳、武汉等10城市的报刊零售市场的连续监测为基础。对17类报刊347份报纸和杂志的零售市场概述。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世纪华文所监测的城市扩展至30个。报刊零售监测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沿海重点城市).并且对部分种类报刊从季度实时监测发展到月度连续监测。以下为2005~2006年期间10城市IT类报纸零售发行状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