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鸣盛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诗人,名列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首。由陈文和主编的《嘉定王鸣盛全集》收录王鸣盛诗文集最为完备,嘉惠学林良多。但王鸣盛著述较多,有些序文见于各家别集中,《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今从清人别集中辑得王鸣盛序文七篇,略加考述,助益全面了解王鸣盛交游情况及其诗学主张,管窥清代乾嘉时期诗坛风貌。  相似文献   

2.
清初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早年合集《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有吴梅村序文1篇,不见于吴梅村各集。此序为其应同里周逸休之请而作,对王士禛兄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吴梅村与王士禛早期交游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3.
薛蕙是明代中期著名诗人,其文学交游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与前七子派的文学交游,二是与六朝派的文学交游,三是罢职后无意为文时期的文学交游。其中,薛蕙与王廷相、何景明、杨慎交往最深。可以说,王廷相是薛蕙在文学和学术方面的启蒙人.何景明是薛蕙的文学知己,而杨慎则是薛蕙的文学和政治同道。因此,薛蕙是明代中期主流文坛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薛蕙是明代中期著名诗人,其文学交游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与前七子派的文学交游,二是与六朝派的文学交游,三是罢职后无意为文时期的文学交游。其中,薛蕙与王廷相、何景明、杨慎交往最深。可以说,王廷相是薛蕙在文学和学术方面的启蒙人.何景明是薛蕙的文学知己,而杨慎则是薛蕙的文学和政治同道。因此,薛蕙是明代中期主流文坛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范渊是明中期桂阳(今湖南汝城)籍文人,行为高洁,享誉当时,又擅诗文创作。由于其别集早佚,文献无征,学界不能对其生平、交游及文学成就展开研究。论文从有关文献辑录出范渊诗歌15首,且予以校证。并通过蛛丝马迹的文献记载对范渊生平及其与"前七子"等文人的交游情况作出考证研究,以为范渊是明中期诗文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6.
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与其父萧衍、兄萧统、萧纲合称为四萧。清人赵翼对他们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  相似文献   

7.
《梧门诗话》为清人法式善所著,是研究乾嘉诗坛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的重要文献。“毗陵七子”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丈人群体,其名俱列于《梧门诗话》,然而,“七子”之称并未在本诗话中出现,可能与对文字狱的避忌有关。“七子”在本诗话中分散出现,频率大致与各人知名度吻合。法式善在选录七人诗歌时,角度有异,但总体评价均甚精准,并影响后世研究。七子均在诗话中出现,既与法式善的交游广泛有关,也与七予之间频繁唱和有关,是这个文学群体创作实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8.
"言社"是清咸丰三年由越中孙垓、周星誉主创的诗文社团,成员共十七人,十二人有诗集传世,他们以复兴风雅为己任,主张以才学为诗,承浙诗派余绪。"言社"有比较鲜明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也活跃一时,是咸丰年间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惜今人鲜有论及。本文旨在考辨这一文学社团创办缘起、成员组成、交游、诗歌创作及主张。  相似文献   

9.
从张含的师从交游看,他可归入前七子派,也可归入杨慎一派。从诗文作风看,应归入前七子派,但从受到的嘉靖初中期文学思想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宋诗观看,应归入杨慎一派。由此可见对古代作家的归派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长洲甫里许氏有五人与金圣叹为友,即许王俨、许来光、许定升、许定贲、许虬.金圣叹曾与讨论评选唐诗事,并在《小题才子文》收入许虬时文三篇,引述其评价时文之语.五子的籍贯、功名、生卒、家世、关系等问题,尚有很大的研究余地.诸许为晚明文学家许自昌之后,家风儒而好佛,交游广泛,富有才学,参与地方慈善事业,各人生平历程之考证亦可为明清江南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研究提供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吴莱交游考     
吴莱是元代大儒,元代中期婺州文人群体的代表。钩沉梳理吴莱与其师长、友朋、弟子等的交游,可知吴莱一生的交游事实,窥见吴莱的思想发展、学术渊源和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2.
清初陈祚明所编《采菽堂古诗选》体现出折衷七子、竟陵两派的诗学批评特色,在明中期以来出现的各类古诗选本中颇具特色.本文主要考述陈祚明的交游情况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意图.认为其诗学倾向与交游有着一定的关系,编选《采菽堂古诗选》则主要出于对当时宗宋派的回应,对格调诗学以汉魏、盛唐诗为典范的视野拓展,及强调古诗编选的辩体眼光、诗史品格与鉴赏批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3.
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与其父萧衍、兄萧统、萧纲合称为“四萧”。清人赵翼对他们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记》卷十二“齐梁之君多才学”条说:“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代,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元帝好学,博及群书,才辩敏捷,冠绝一时。  相似文献   

14.
范渊是明中期桂阳(今湖南汝城)籍文人,行为高洁,享誉当时,又擅诗文创作。由于其别集早佚,文献无征,学界不能对其生平、交游及文学成就展开研究。论文从有关文献辑录出范渊诗歌15首,且予以校证。并通过蛛丝马迹的文献记载对范渊生平及其与"前七子"等文人的交游情况作出考证研究,以为范渊是明中期诗文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5.
虽说“才学”二字最早被用于清代的小说分类中,但早在明朝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中,就随处可见以炫耀“学问”为主要特征的才学痕迹。《牡丹亭》兼营诸种文体、庋藏经子学问、包罗华美辞章的特点,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才学倾向。  相似文献   

16.
公安三袁论诗文力主性灵,成为明末文坛反对前、后“七子”诗文复古主义的旗帜,影响深远。袁宏道于三袁中成就突出,诗文主张与诗歌创作皆有领军一代风气的魅力。研究公安派自当先从袁宏道的生平、仕履、交游入手,廓清其性灵文学主张的思想渊源与文化品格,方有可能事半功倍地认清公安派性灵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陆羽作为一个文人、茶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圈子。文献资料显示陆羽一生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物大部分集中在湖州生活时期,人数达上百人之多。他交游相善的人物,大致可分为"文人士大夫"和"隐逸方外人士"两类。陆羽在湖州与唐代文化名流圈人士的广泛交游,彰显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既满足了他作为世俗生活中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又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瑒论     
建安七子中知名度最低的大约要数应瑒了,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只提到一下他的姓名,评为“和而不壮”,此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评说,《与吴质书》中则说“德琏(应瑒)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一个作家是不能单靠“美志”在文坛上、在文学史上立足的,所以今人述评七子,对应瑒的态度便相当冷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为七子中其余六人都立了条目,独无应瑒,即使是较详细的断代文学史,关于他也只有寥寥几行,说是“应瑒现存的诗量既不多,质亦平平无可观”,又说他写过一些小赋,乃是“短促的急就篇章”云。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前七子倡导辞赋复古,王阳明与七子虽处同时,但他不以复古自蔽,除法庄子、屈原、汉大赋外,兼学王勃、杜牧、苏轼等人。细论之,他的取径要在法庄、屈,这为其赋注入了旷达、骚怨精神。他效汉大赋的铺陈,以增强其赋的气势。唐宋则取王勃之辞彩,杜牧之盛衰悲慨,苏轼之矛盾消解方式。王氏取径的原因,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他个人交游的促进,更离不开他自身的性格和遭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