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迄今为止,当代散文史著作已经出版了7部,同样冠名为《中国当代散文史》的有5部,作者分别是张振金、徐治平、邓星雨、卢启元、王尧;还有沈义贞的《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佘树森和程旭光合著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这7部史书都是由大学教授撰写完成的,有的侧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有的侧重散文思潮的论述,有的侧重分析社会文化与散文创作的关系演变,互为照映,各有所长,基本勾勒出当代散文创作的全貌,为当代散文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散文的理论专著也从无到有,越出越多,从散文的本文研究到理论建构,从分类论说到发展趋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既以雄健的学术气势着意于叙述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对百年中国散文的历史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和分析。同时叉注意小心求证、在微观把握上做足功夫,宏微相间、知感交融、反思独到。是这部著述的最大亮点。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结合多种因素叙述散文的发展及衍变,包括对散文文体的思考和认识,体现出作者文学史观的宏观和深刻。资讯详实、实证性强、论述有理有据、关注内心、感性把握,体现人文关怀,是其微观体察和认知的特点。该著还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性,以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和严格的批判精神.静观和反思20世纪中国散文的潮起潮落。《中国散文史》是对“垃圾化”文学史泛滥的警醒.以及时文学史写作伦理的真正坚守。  相似文献   

3.
卓然独步的史家意识──评邓星雨先生著《中国当代散文史》王艳芳邓星雨先生撰写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部四十五万字的著作,历时十载,几易其稿,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第一部当代“散文史”,也是第一部由个人撰写的“散文史...  相似文献   

4.
在一批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史的专著中,谭家健先生的《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又是一部力作,全书在对中国古代散文史发展规律及散文史研究方法的探索上,体现出向古代散文实际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第五届冰心散文奖(2010-2011年度)揭晓,洪烛的《黄河》、孤岛的《塔里木河的自述》等30篇散文作品获得单篇作品奖;潘向黎的《茶可道》、倪萍的《姥姥语录》等30部散文作品集获得散文集奖;马力的《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等5部(篇)作品获得散文理论奖,另有30部(篇)作品获得优  相似文献   

6.
撰写沟通古今的散文文体史是一项极有必要又异常艰巨的系统文化工程。中国散文产生发展和传承鼎革,既有长期积淀下来的写实、实用、审美等同态性、有序性,又有逐断分异性、自然随机性和无序性。《史纲》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文化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当代散文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其标志是这时期拥现出一批优秀的散文家,而余秋雨则是其中的位使者。这位写出了《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等学术专著的著名学者,近期又连续推出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三本散文集。在当代多元的散文格局中,余秋雨的散文因其鲜明的个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他以其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其热切的文化关怀和独特的文化况味;以其高标远举、厚重深邃的审美品格,在散文创作的领域中开拓了一方卓尔不群的新天地。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显示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历史悠久,文学遗产丰富。在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中,不仅应有概括古今的中国文学史,而且应有分门别类的中国文体史。几十年来,小说史,诗歌史都已有些专门著作问世;唯独散文方面,尚嫌寥寂。虽然早在三十年代,曾有陈柱所撰的一本《中国散文史》,但自建国以来,这方面的专门论著却不多见。郭预衡先生近年从事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其《中国散文史》上册最近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欣读之下,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9.
撰写过中国第一部文学史的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在清帝逊位前一年刊市《国朝文汇》,这部五百卷的巨帙为清文的结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自SO年代初开始,钱仲联教授著《清文举要》授及门诸生,示以从入之途;谢飘云教授曾负笈吴门,从钱老受清代诗文,归粤潜研十余载,终于结出硕果,向学术界奉献了一部3O万言的《中国近代散文史》。面对优秀的清文及近代散文遗产,这三代学人都通过自己的探讨作出历史的回答,如果说,《国朝文汇》旨在存目传人,《清文举要》主要是传授师法和家法,那么,仲国近代散文史侧重于描述晚清、近代散文的文化慧…  相似文献   

10.
早在四十年代问世的《秦牧杂文》就已享誉海内外。新中国诞生后,是秦牧散文丰收的金秋。他陆续发表了各类散文几百篇,编为《贝壳集》、《花城》、《星下集》、《艺海拾贝》、《晴窗晨笔》、《花密和蜂刺》等集子。在这一大批作品中,作者自觉满意,美感效应强烈,广大读者盛誉的是《土地》、《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花城》等叙事抒情散文。这些佳作鲜明集中地体现了秦牧散文的独特风格,它们历经数十春秋而艺术力量未减,从而确立了秦牧在当代散文界的重要地位。脍炙人口的《土地》、《花城》也推为散文精品入选现行高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文学上,自然带来了文学面貌的明显更新和变化。散文的创作更是枯木逢春,呈现出勃勃生机,对散文的研究也成为新时期以来评论界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不断有研究和批评散文的专著问世,就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这些著作,有的注重于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作家心性的捕捉和感悟,如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散文史》上册付印之后,想到几个问题要同读者商量。一是关于散文的范围问题,二是关于古书辨伪和作品系年的问题,三是关于散文发展的规律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郑振铎不但是闽籍著名作家与文学活动家、文学史家、藏书家,他的散文也有卓越的成就。他撰写散文小品,是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稍晚的事。他最初的散文创作,也是抒写对“五州”惨案的愤怒的。以后又陆续出版了《山中杂记》(1927,开明)、《海燕》(1932,新中国).《欧行日记》(1934,良友)、《西行书简》(1937,商务)、《民族文话》(1946)、《蛰居散记》(1951)。他逝世后,有的出版社还为他出过几本散文集:《蕴华集》(1985,海峡文艺)、《西谛书话》上下册(1987,三联)。他的散文坚持文艺“…  相似文献   

14.
趣说散文     
陆文夫:真情实感是为文对散文也很难下什么定义,有些国家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都称之为散文,连小说也包括在内。中国人好像也是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归入散文,只是不把小说包括在内,但也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故事。我小时候读过《古文观止》,长大后便认定像《滕王阁序》那样的文章是散文。后来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认定这是白话散文。再后来读鲁迅的《秋夜》、《风筝》、《过客》,又觉得散文与小说,与短剧有些难分。《过客》虽是散文,却用了短剧的形式,那《风筝》可以发展成短篇,《过客》简直可以成…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7-70
《四库全书总目》包含着系统的文学批评思想,其中对唐代散文的批评集中体现了四库馆臣构建散文史的努力,他们在对唐代散文发展流变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确立了从起点、线索到谱系的由点及面的唐代散文史建构。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史的源头来说,散文是稻韵文对举的,也就是说,除了有韵的诗章。都是无韵的散文。——这是依我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时代而言。若说古希腊,则是韵文的发达远远超过散文,以致可以用诗这名称总括整个文学。在我国,韵文和散文两大系统并行发展。先秦散文还与史学、哲学著作难分难解,记言(如《书经》《论语》)、记史(如《春秋》《左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中国小品散文》是来自清先生于1928年7月对日写于北平清华园的一篇文学评论,发表于《文学周报》第345期。它显示出朱自清作为一个散文大家,对现代散文的艺术规律诸多问题的透彻认识,某些见解则是独步文坛的,对现代散文理论的构建和拓展无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学习此文的心得和认识.1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了最早的系统性总结,对诸多作家的作品作了精当评点。现代散文的创作,曾繁花竞发,异彩纷呈.据统计,新文学的头十年,白话报纸有四百多种,文学期刊也有二百多家,这些报纸杂志经常刊登一些杂文或纪事抒…  相似文献   

18.
移情与散文阅读杨开果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相交融,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突出特点展开。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  相似文献   

19.
读书答问     
读书答问郭预衡郭预衡文学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的学术带头人。主要著作有《中国散文史》、《中国历代散文史》、《古代文学探讨集》、《历代散文丛谈》。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鲁迅研究专家,写过多篇研究鲁迅思想、文学史观和杂文的学术论文。这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我们早应该介绍一下郭预衡先生和他的《中国散文史》,因为这部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很密切。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古文,在这部书中都有很精彩的研究、评论。《中国散文史》的特点,概要地说有三个。一是材料丰富。有着深厚旧学根底的郭预衡先生,为写此书,花了十几、二十年时间,遍览古人文集,精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充分例举作品,结合作品来做研究评论,言必有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