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建国后,周恩来以远大的战略眼光看待中日关系,在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从民间贸易入手,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民促官”、“以经济推动政治”的格局。当日本政界出现变化时,周恩来抓住历史契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积极主动姿态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了有力的推动,奠定了中日友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雨中岚山》这首诗作于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90多年过去了,中日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世代交流的传统,历史上有日本的‘遣隋史'‘遣唐使’以及中国的‘鉴真东渡’。到了近代,孙中山、鲁迅等许多仁人志士都从日本的发辰中找到了改变中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要刊速览     
百问日本4月11日~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这是中国总理时隔7年后的首次访口,国人的目光再度聚焦在扶桑古国。在中日关系方面,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所言,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陈嘉庚:矢志教育 民族光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京病逝。一个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委员的“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成立,丧仪极为隆重。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亲自执绋,廖承志在追悼会上致词。陈毅在吊唁时激动地说:“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作为华侨领袖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7.
元明时代是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中日外交模式的承上启下期。忽必烈多次遣使招谕甚至付诸于武力,都未能促使日本臣服,元代中日之间不交而终。有明一代,因“倭寇”和“勘合贸易”的交织始终,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涉艰难而复杂;明末因丰臣秀吉的两次侵略朝鲜,中日关系趋于恶化。元明时期这种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与日本“神国思想”存在内在联系。“神国思想”理论内涵的演变,直接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就日本而言,由初期的“外交辞令式”逐渐演变成为后来侵略之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访问,最简练的概括是“融冰之旅”。此行目的最简练的表述是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中所言:“为了友谊与合作”;对访问成果最简练的评价,则可说是增进了政治互信,深化了互利合作,扩大了友好交流,谱写了中日关系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筛选、整理互联网上与中日关系现实问题的相关信息,使之有机地融入《纲要》的教学过程之中,不仅顺应提高中国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日两国间“战略互惠”关系能力的时代要求,同时亦使《纲要》教学工作本身,在新形势下找到一个“突破点”。《纲要》教学融入“当代中日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更多大学生在学习日本侵华史的同时,了解当今日本的正、反两个面,进而不断地自策自励,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0.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材第三册《岚山花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驱车前往京都西郊的岚山,拜访日本朋友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而立的诗碑。”(74页)该句中的后一个分句明显地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语病。“拜访日本朋友为纪念周恩来总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寻人生与社会的出路,年轻巴金远渡重洋,奔赴法国留学。在救援萨珂、凡宰特运动中,巴金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创作处女作《灭亡》。萨、凡遇害后,他写作《杀人的盛典》《两个世界》,充分发挥左拉"我控诉"的文风。在遥远异国他乡,巴金正式步入文坛。半个世纪后,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瞻仰周恩来故居,凭吊赫尔岑墓地,重游写作《灭亡》时居住的小旅馆。在西方作家群体中,巴金受到影响最深的当数法国的左拉与罗兰。巴金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均有法译本,法国掀起了"巴金热"。穿越时空隧道,巴金成为中法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13.
郭彩侠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77-79,87
周作人的女性思想常被很多人神化,其实周作人对待女性问题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如“女性解放”思想与男权话语、对待女性的爱与性、“哀妇人”思想与实际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周作人对待女性问题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长期工作中形成并成功运用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其内涵十分丰富。“求同”和“存异”是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求同”是寻找事物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是以“存异”为基础;“存异”是为了达到“求同”,二者互相联系。周恩来运用“求同存异”思维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将继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周瑜是汉末三国时代杰出的军政人物,他为辅佐孙吴集团创立江东基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周瑜故里究竟在哪里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基于对周瑜的家族族望地、出生地“舒县”的历史沿革和周瑜墓的考证,以及近年来《庐江周氏宗谱》的发现,尤其是最近庐江对汉代大城坂遗址的初步勘察,进一步证明周瑜故里在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备受关注,然而后人在解读周氏理论的时候往往热衷于简单地划分前后期,一定程度上单一、表面化了周氏的艺术追求,而实际上周氏却有着其复杂、磅礴的理论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学术追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绅士/流氓"、"隐士/叛徒"、"今人/古人"的繁复纠葛;同时,在这种庞杂的学术体系中,周作人始终坚持注重"人"的发展这一基本学术关注点,并根据时代的变迁、文学追求的更替,随时调整文学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九龄晚年被贬荆州,既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亦为其创作的转折点。虽“惟文史自娱”,有孟浩然、裴迪、李泌等与之诗酒唱和,但毕竟为放逐之臣,身历楚境,直接感受到荆楚文化氛围,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其必然。综观张九龄的作品,其中充满了一种达观、超然的精神,这与他少年聪慧,潜心学植,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九龄风度”是“并庄屈之以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柏溪随笔》是唐君毅早年两篇以家乡“柏溪”命名的人生随笔.文本中独特的生命情调和所包含的生命学思想,对唐君毅成熟期思想的“人”和“文”具有支撑性意义.因此,《柏溪随笔》可以看作唐君毅思想的萌芽与源头.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几个“周公”,时间延续近350年.文章认为“周公”是西周时世卿世禄制下周王室卿士的一个封号,以姬旦始封“太王所居”之地而得名,其后由姬旦后人中为周王室卿士者所世袭.姬旦后人不再世袭“周公”封爵当是在东周考王时期,以“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为结束之标志.  相似文献   

20.
邹自振新著《汤显祖与玉茗四梦》以全方位的视角,开放的思维,来观照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力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汤显祖戏剧的文化价值。通过全书,人们对于汤显祖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宏观地位,将会有更加清晰和充分的认识。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紧扣汤显祖生平经历与创作心态,将“四梦”融于其中,进行专题性的细微考察。在作者感性的体认和智性的审视下,汤显祖的戏剧和人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无疑为繁花锦簇的“汤学”园林,又增添了几许春色,是新世纪“汤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