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早期的郭沫若曾经陶醉于泛神论思想。在少年时期,他广泛涉猎先秦诸子作品,对于庄子,尤为迷恋。一九一四年东渡日本留学后,他接触到泰戈尔和哥德的作品,并由此接受了古印度的泛神论和荷兰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他说,“和国外的泛神论思想一接近,便把少年时分所喜欢的《庄子》再发现了”,他在中学时期对庄子思想还是“很茫昧”的,待到一和国外的思想参证起来,便达到“一旦豁然而贯通”的程度。(《创造十年》) 我们从他的《惠施的性格和思想》、《王阳明礼赞》、《〈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鲁迅和庄子》等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把近代的和古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一些哲学家的观  相似文献   

2.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造”、“变形”后的理论形态,也并非在中国从事纯粹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经验”的分学科(哲学层面)总结。毛泽东哲学就其生成机制、基本特点,抑或主要内容而言,都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无特定哲学体系、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烈现实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侧重于脱离实际的纯粹学理性推究,无关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无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论证;因此,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现代中国很富于个性的一位文化名人。在气势磅礴的“五四”反传统的呐喊声中,他的文化心态尤其具有特色。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正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心态,回答时代的挑战,才成为时代的骄子的。研究郭沫若留学期间,即“五四”时期的文化心态,无疑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泛神论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或命名而已。本文从“五四”时期郭沫若对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传统哲学的主动追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神合一”的泛神论两方面着手论述,并对这种泛神论特征作了概括,最后就近几年有关郭沫若的论争作了相应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在19世纪30年代成功地把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改革开放后商业气息增强等因素,加之部分学者用艰深晦涩的语言来表达,使其失去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出现当代“哲学贫困”的现象。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宣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出发,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当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中,马克思创立的哲学已成为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中的强大思想武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一个新的艰巨任务。现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供讨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哲学世界,从五十年代开始,也有人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问题。美国全国教育研究学会(NSSE)1955年编辑出版的年鉴《教育哲学》专辑中,就把《关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哲学》列为专门的一章。1977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教育哲学”这条中,讲到“有教养的人的典型理论”时,也写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一部分。他们都是把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世界思想大潮中的一股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潮。我国理论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和研究这一思潮起,就一直歧义不断.争论不休养。应当肯定。“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独特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到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迪和思想资料,同时也应该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应客观地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方面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重审西方哲学背景是中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它意味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而与西方哲学学科相交叉、渗透,意味着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而且意味着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研究西方哲学传统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进行比较,使它们相互“对话”。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对待西方其他哲学流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重审西方哲学背景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整个8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90年代后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关系问题上;90年代以来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在重新评价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围绕是否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究竟应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吸收哪些合理因素、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于近代哲学究竟有哪些继承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出发,简要分析了庄子哲学的自由和逍遥的精神,阐明了庄子哲学的超越精神和达观态度,指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是顺应自然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胡适是上半个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两颗巨星,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学问上兼及古今博通文史哲学的大家风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在三、四十年代,史学界就有《胡适与郭沫若》的专著出版,将二人相提并论,说明他们在当时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份量。但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郭沫若与胡适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有着不同的史观作指导,这就直接规限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是位优秀的心理调节大师。就庄子给予我们灵魂的启迪简作论述。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8.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师队伍的管理。又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在新的时期.在教师队伍管理提倡“无为而治”的今天.“务实”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在“务实”管理中.我们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那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原理“务实”来管理教师队伍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理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本能演绎”和“自然生发”。理想信念动摇的本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背离.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加强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的哲学素养,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真理性”与“信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杰姆逊是当代美国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艺理论和美学家,在国际上和中国都有较大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不少人都把杰姆逊看成后现代主义的布道。本不同意这个看法,通过对杰姆逊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21世纪初三个时期的代表性论全面分析,得出杰姆逊从来不是一个“张扬”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后现代主义“布道”,而是始终对后现代主义抱有清醒、冷静、客观的批判态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