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2.
王十月是新一代打工文学的重要作家,其打工题材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体现了作为一个由农村打工仔成长为城市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一种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和对漂泊的反抗意识。他通过文学创作改写着自己和打工群体"乡下人"、"打工仔"的身份,谋求更高的身份认同,这对作家的艺术创作提升和现实身份重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一切都百废待兴,作家从"文革"的噩梦中挣脱出来,开始了新的文学之路。《重放的鲜花》一书的出版,象征性地表明了这个时期作家的心态、文学的要求、时代的精神。与此同时,以"归来诗人"为代表的作家群体,重新焕发了艺术生命,用他们凝聚血泪的情感唱出了再生之歌,这歌声融汇着沉重的历史感、主体的隐痛与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4.
晏云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03-1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坛发生了诸多变化,喧嚣浮华之气日见兴盛。执着地追寻自己的文学操守、自觉地呈现身份认同的作家才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试以阿来为具体个案,探讨身份问题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身份是一个作家的标志,也是一个时代文学印记的表征。浩然是中国当代作家。从作家"身份"的视角审视浩然的创作,并结合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发现他对身份的欲求与其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先是农民,继而成为基层工作者,又从事过记者职业,最终获得了"作家"身份。每一次身份转变带来的精神的、思想观念的,乃至心理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总是会投射到创作中,影响了作品的生成。"作家"身份的确立决定了他言说的选择、走向与矛盾痛苦,也决定了作品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是一位有着农民、知识分子、革命者三重身份的作家,其创作历程呈现出作家本人对自我身份认同叉矛盾的复杂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反复纠结中,以知识分子身份为主导进行创作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赵树理由此也完成了一名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自塑。  相似文献   

7.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示、探究人的荒诞生存境遇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整体上“灰色调”的写法和“反英雄”的倾向使这篇作品多少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在个体信仰和宗教问题上,小说以个体化的立场和角度切入进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但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环境下,这篇作品显得孤高而不合群,它既不合主流的立场和规范.又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这就使它面临着尴尬的边缘化命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0.
金晔 《文教资料》2011,(11):19-22
老舍不仅是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满族作家。尽管老舍在建国前的创作中从不明确人物的民族身份,也从不指明小说的民族定位,但是,小说里多处展现满族文化,也隐藏着许多旗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满文化色彩。在清末民初激烈的反满情绪下,老舍依旧难以割舍民族情结,怀着"头朝下"的心理,创作出"隐式满族文学",以追寻和反思满族文化的盛衰得失。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东正教文化传统和人道主义的文化传统,作为19世纪后半期启蒙现实主义作家的一员,列斯科夫在描述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继承并弘扬了俄罗斯文学这一浓厚的文化传统,并对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创作起到了启蒙作用。以列斯科夫笔下的"圣人"题材作品为例,分析列斯科夫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家的价值观取向。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之初归来诗歌的现代性精神取向主要体现在其鲜明强烈的反思精神、现实精神和人道精神三个方面。80年代中后期郑敏、牛汉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将生命潜意识、梦幻作为诗歌表现内容,突出主体在现代理性社会中的生命压抑感,这种反理性的现代性精神显示了个别归来诗人后期已经超越回归五四启蒙现代性阶段,进入了新一轮的艺术探索,作为有着共同情感、精神指向的归来诗歌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西方唯美派所崇尚的"为艺术而艺术"之艺术审美理念和"为艺术而生活"之感性生活诉求,注定了其是作为反叛资产阶级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话语形态而存在。但唯美主义在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性与通俗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矛盾复杂性,使其在对抗启蒙现代性的同时又扮演着现代性的某种认同性力量,这便构成了唯美主义悖论式的理论品格,而...  相似文献   

14.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5.
丁玲经历了地域的迁徙和生活的流亡,从上海到延安,她遭遇了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焦虑。论文通过对丁玲在解放区早期序列文本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这种困惑和焦虑来自于"五四"启蒙思想与战争政治功用之间的冲突。这在同时代面临相同问题和困惑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的个案,说明拥有法定民族身份的个体未必具备相应的民族认同。民族身份不过是公民在我国现行的民族成分制度下获得的外在"标签",只有发自内心的民族认同才能使一个拥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7.
"归来"诗人邵燕祥在写作"自由诗"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旧体诗",通过对邵燕祥"旧体诗"创作进行分析后认为,"旧体诗"在多个方面显示出了它的当代价值,可以同时给予读、写双方智慧的愉悦。  相似文献   

18.
陈染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突出个案,曾引起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陈染的作品分析,来揭示陈染创作中的身份认同轨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陈染在20世纪80年代写作之初,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经历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与寻找的焦虑这两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的创作风格趋于成熟,她的作品开始具有了明确的女性意识,然而同时期陈染的作品还没有能力构建出理想的女性人格,她的身份认同之路依然充满了曲折。  相似文献   

19.
论文旨在分析“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也涉及“六十年代作家”)不同的悲剧意识和美学范式,发掘他们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把握规约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动力和深层机制。论文认为,两代人的写作都是以各自共同的历史命运为根基,目的都是为了重建一种“想象关系”,以确认自己的历史主体身份。由此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都需要进行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