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同西方启蒙文化所处的根本不同的时代环境的限制和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更由于启蒙文化在其开始就缠绕乃至依傍于社会政治变革,20世纪中国启蒙文化和启蒙文学刚一开始就面临着衰微的命运,或者走向革命,或者走向学术,或者走向闲适,或者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儒商文学所取代。随着政治斗争年代的过去,启蒙文化、启蒙文学便失去了依托。  相似文献   

3.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代中国的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在这一“关系”框架中,历史是其基本的维度,启蒙思潮的发展线索与百年文学的历史进程是这一维度的具体依据,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启蒙思潮与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的内涵、价值取向、功能则是这一维度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教化传统、传统的启蒙精神乃至佛教文化都成为其文学启蒙思想建构的宏富资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资源是其文学启蒙思想得以形成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启蒙主义肯定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反对外在标准的压制;强调民族文学的差异性,提倡民族文学平等对话;主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形成互渗关系。启蒙主义带来的启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注重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启蒙文化甚嚣尘上,文学启蒙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副刊在不断的发展中对文艺的重视,再加上其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又优于期刊等其他传播媒介,就作为文学和文艺的载体选择,承担了启萌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的功能,成为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萌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确立,达到了竹内好所说的对现代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8.
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启蒙故事中,启蒙者的素质问题像是一个圈套一样-启蒙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启蒙者并不具备启蒙的条件,它作为一种基本判断模式解决着文化(文学)上的许多问题,笔者以《吃茶》为例想要说明的是,受众的素质问题可能是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带来了启蒙的偶然性,引起了启蒙的畸变,在这种说明性方面,《吃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它的隐喻意义有一批文本来延续它。  相似文献   

9.
茅盾前期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实践型的启蒙文学观”。强烈的启蒙意识使茅盾文学观的启蒙负载与启蒙内涵极度膨胀,并潜在地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与创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述西方启蒙思想在西方各国的发展,以及启蒙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文学和哲学中的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强调理性精神作为启蒙思想的中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这期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矛盾的世纪造就了矛盾的文学精神,由此带来的是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文学观。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到新月社、语丝社;从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段不俗的历史,尤其是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启蒙文学是明治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明六社”成员的创作为先导,以政治小说和民权歌谣为高潮,以文学改良运动为直接结果。日本近代启蒙文学由否定封建文学传统,到突出文学的现实效用,逐渐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价值,基本上完成了由日本古典文学向近现代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特质余海乐,朱明平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五四”时期民族文化的先贤们用它作为启蒙文化、宣传革命的利器;在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文学被作为救亡图存、赢得战争胜利的号角;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大众文学发生的外部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所带来的消费与日常文化环境的变革,其内部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新时期文学(后现代)思潮颠覆与重构的文学姿态,文学启蒙与反启蒙的救赎与重新抉择,"不、非、反"反叛的文学实验及"怎么都行"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文学思想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其文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思想启蒙现代性和政治革命先锋性的特点。他的启蒙现代性主要是重视文学传播革命思想,唤起国民思想觉悟;吸收西方进步文化思想,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文学的彻底革命精神;他的政治“先锋性”主要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革命为意图而发动文学革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提倡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用全新的观念确立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治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有两支:以明六社成员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和以<日本人>、<日本>同仁为中心的国粹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由启蒙民智向伸张国权发展,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国粹主义作家从东方和日本传统中发掘思想资源,其代表冈仓天心系统论述了以日本为核心来统一亚洲文化的思想.大正文坛的民族意识日趋高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评论家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和当时流行的"支那趣味"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