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又称孔老二.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七○——前四七六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宋国内乱,逃亡到鲁国落了户.后来孔子父亲孔纥做了鲁国的大夫,成为鲁国人.孔子从小就打下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烙印.他童年嬉戏常常模仿着奴隶主贵族祭祀的礼仪.他笃信“天命”,缅怀“先王”,形成了保守复古的反动思想.孔子青年时代曾在鲁国做过两次小官:一次叫“委吏”,是替奴隶主管理仓库和粮  相似文献   

2.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尊奉为“圣人”、“万世师表”。固然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决定的。 一、创私学把教育推向民间 我国是世界上教育发生、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尚书》记载,舜时即设学官,由契负责道德教育,由夔负责音乐和诗歌的教育。但是,在奴隶制度下“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把典章制度、图书资料、礼器、乐器藏在宫廷之中,由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担任教师,实行官师合一,政教一体。不仅平民、奴隶受不到教育,即使奴隶主下层的子弟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随着奴隶制度的不断崩溃,大量典章制度、图书资料、礼器、乐器流  相似文献   

3.
二千多年来,一直被反动的统治阶级尊为“圣人”的孔子,究竟是个什么人?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孔子,就一定要根据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看一看孔子是站在那个阶级的立场上,他的思想是为那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孔子的政治立场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到前四七九年),鲁国人,是一个已经没落的殷氏族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公元前七七○年到前四七六年)晚期.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不断起来  相似文献   

4.
孔子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孔子在开展私学教育中,最首要的贡献就是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教育对象突破了奴隶主阶级的有限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机会。孔子教学有固定的场所,对象广泛,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内容主要是传授“仁”的具体形式,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一问一答法,弟子问,孔子回答。教师通过回答来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知道“仁”之后照着做,最后达到孔子,的“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历史趋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由于孔子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前学术界一般据此认为孔子思想是倒退的,但孔子“仁”的思想显示孔子主张“爱人”,“德治”等,反对奴隶制把被统治不当人看待的观念。孔子的“礼”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特有的空洞的行为形成,而成为调整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故孔于思想的历史趋向是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6.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祖先原是宋国的奴隶主贵族,曾祖父时迁到鲁国,父亲做过陬邑宰。孔子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很贫贱,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还做过帮人办丧事以糊口的“儒”。正如孔子自己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生活的贫贱和比较接近下层社会的经历,对这位没落奴隶主贵族出身的孔子,在思想上不会没有影响。孔子的一生潦倒、不得志,官运也并不亨通,直到晚年才做过鲁国的司寇,为时仅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对孔子的总的评价有的同志认为,孔子从小“接受着奴隶主阶级反动思想的熏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收徒讲学,“培养维护奴隶制的人才”,在鲁国做过几年官,“进行复辟活动”,他的思想体系,是为了“维护和复辟奴隶制”的。有些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应该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有的同志认为对孔子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后裔”,他的政治立场是落后的、反动  相似文献   

8.
<正>孔子是哪个阶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反映哪个阶级的要求,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首先碰到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孔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教育家,代表新兴封建势力摆脱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发展地主阶级文化教育的利益和要求;一种则认为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教育家,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维护旧文化旧教育、抵制封建的新文化新教育兴起的利益和要求。争论双方进行过认真的探索和长期的讨论,三十多年,此起彼伏,至今仍难于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9.
<概 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03年)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代。奴隶主贵族在奴隶起义、“国人”暴动的沉重打击下,在新兴封建势力的斗争下,内部的矛盾增加,周天子的威枚一落千丈,各诸候国的独立性急剧地增长,于是出现了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及“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博仔 《湖南教育》2004,(3):12-13
名家小档案: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因其得孔子思想之嫡传,对孔学贡献最大,故在历史上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教育思想关键词:性本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11.
孔子处于春秋末叶,这是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社会基础动荡,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都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孔子基于他的保守为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深感不安。他站在旧道德、旧制度一边,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坏礼乐,乱纲常的过激行为,而总想使社会秩序象西周王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  相似文献   

1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家住鲁国陬邑(今山东泗水),后迁居曲阜(今山东曲阜)三岁丧父,年青时当过季氏的“委吏”(管理仓库和会计)、“乘田”(管理畜牧),从事过“儒”(办丧事赞礼)的职业;中年开始招收弟子讲学,一度出任过中都宰和司寇,下台后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又四处碰壁;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有教无类”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春秋末期,我国当时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岁月,对孔子的阶级属性,学者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不论属封建领主阶级也罢,奴隶主贵族阶级也罢,总之,他是属于剥削阶级代表的范畴。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体系也不例外。但教育也有社会性的一面,这不是任何统治者所左右得了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不但要教育本阶级的成员,同时还要按他们的模式来教育社会,分化被统  相似文献   

14.
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40年,生于小亚细亚(今属土耳其)的爱奥尼亚西岸的米利都城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是在数学史上留名的第一人,古希腊第一个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被公认为希腊几何学的创造人和希腊“七贤”之首.他多才多艺,对古希腊的天学和哲学等许多方面,也作出过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文、行、忠、信"。他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即"道"的养成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平凡而又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作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作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警察局长,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吹捧的那样,似乎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道貌岸然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更不是一个天生的神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喜怒哀乐的现实中的人。但孔子又并非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道德范围以内的。孔子的道德观在当时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中国伦理学说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儒家伦理学说影响尤为突出。他放弃传统的宗教性、贵族性的道德规范,代之以社会性、一般性的新精神。他不把道德看成是奴隶主贵族的专利品,而是把它普及到民间来,把不下庶人的“礼”下庶人,把道德作为一般“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不把道德作为侍奉上帝鬼神的手段,而是  相似文献   

18.
<正>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转变的开端,从殷商以来的奴隶制社会正在开始逐渐崩溃。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代表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古代教育的史册,记载着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到了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僚制度的产生,又必须有新的教育方法来培养统治阶级所急需的各种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第一个办起了大规模的“私学”,明“有教无类”的精神,将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孔子开始他的教育活动大约是在二十岁左右,除了短期直接参加政治活动外,一生中有五十余年之久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长期认真从事教育活动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