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向,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 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上一期和本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  相似文献   

8.
科学主义:原始创新的拦路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一期“科学与文化”栏目里,科学家,但主要是哲学家们谈到了当下中国一个较为流行的思潮——“科学主义”。在这一期,我们事先就这一话题向众多科学院的院士发出约稿邀请,希望更多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们来参与讨论他们眼中的科学。但遗憾的是他们中响应的廖廖无几,这又一次加强了我们心中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参与精神的贫乏。我们这次选刊出来的五篇文章,代表了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观点。我们仍像以往一样希望这些观点能引起人们、尤其是科学家们对科学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 ——编者  相似文献   

9.
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里,我们请了几位学者谈关于“科学传播”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科学巨大的影响力,“科学传播”本身也开始为一些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今天许多中国的大学里设置了这一专业,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先生认为他们开设“科学传播”与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一个名词了。这不仅因为它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它给我们未来美好憧憬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非常不安。有人说:“其实我们根本不会知道这列急速前行的火车会给我们带往哪里?”在这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试图关注的却是另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科学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几位作者的学术背景分别是:科技史,人类学,全球化,数字化以及经济学。希望他们的文章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科学与宗教这两个对今天人类影响最重要的文明,毫无疑问发生在它们之间的冲突与因缘史可以代表人类近500年历史的一个主要脉络。所以在今天谈论这个博大而丰富的话题时,我们非常希望能把世界一流学者的观点介绍给国人,为此我们特邀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江丕盛先生作为我们这一期“科学与宗教”的编辑。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全球化的马达与多样性的砂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一个名词了。这不仅因为它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它给我们未来美好憧憬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非常不安。有人说:“其实我们根本不会知道这列急速前行的火车会给我们带往哪里?”在这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试图关注的却是另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科学与全3求化之间的关系。几位作者的学术背景分别是:科技史,人类学,全球化,数字化以及经济学。希望他们的文章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1月21日、22日,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会后发表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此宣言的发表引发了大陆一些学者的关注,地质学家陶世龙在他的一篇题为“一份奇怪的宣言”文中置疑这次学术研讨会为什么可以称为代表会议?清华大学的赵南元将这12位正式代表冠以一个称号——“反科学文化人”。但在另一些学者眼中,他们认为此份“宣言”仍不足以对目前盛行于中国的“科学主义”及其危害构成根本性的动摇,虽然他们表示欢迎“宣言”的出场。 我们认为在科学权威高于一切的这个时代里,这12位学者“宣言”的背后,绝不仅是他们的勇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泛泛的意义。“宣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甚至是全社会、尤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从这份“宣言”里我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希望中的科学与现实中的科学其本质区别是什么?科学应该在整个人类多样性文化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信赖科学与去信仰一门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反科学是反科学中的什么?“科学主义”是现代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吗?如果我们从前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即使曾经涉猎过这些问题,但在今天,当我们再次思考和梳理它们时,一定会丰富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是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季刊。设置的栏目有:世界科学界、可持续发展、青年学者论坛、科学文化和科学评论。文章多为中国当今杰出学者在其领域里做出的具有创造性、思想性的学术成果。所以这是一本能够让你了解到当今科学对我们社会已经有的、以及将会有怎样影响的杂志。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会继续这一办刊方向,为更多的学者提供展示其智慧、思想和学识的机会。本刊在本年度内,将深入讨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展、现实内容以及它对中国未来的深远影响;可持续发展栏目、青年学者论坛栏目,将围绕人类健康、生物多样化,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区域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展开;本刊将继续加强"科学文化"和"科学评论"。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和读者为本刊写稿;也希望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继续发表文章;同样欢迎国外学者把本刊作为一个宣传自己观点的阵地。  相似文献   

15.
文化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话题,自进入90年代以来,面临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对文化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学术界又渐成热点。我们认为,对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冲击、危机和困境作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发展;通过文化比较阐发传统文化对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对救治现代化所造成的弊病的意义,对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学人来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性课题。为推动对这个值得中国学术界长期、深入讨论的重大学术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本刊在香港中国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特辟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栏,以推进对这一问题的全方位、多学科的深入探讨。我们殷切希望得到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为这一专栏撰文赐稿。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20世纪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如何评价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就?今年四月,在北京国宏宾馆召开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上至少有五人的讲演谈到了目前中国科学家的学风以及对他们的学术评价。郝柏林和饶毅的讲演中途二次都被掌声所打断,这是几十个大会发言者中仅有的几次场面。郝把目前学术界的浮躁情绪、泡沫科学、乃至学术风气归因于急功近利的政策,他抨击一些有前途的科学家不是沉下来做科学,而是浮上去做了官。曹聪和饶毅这二位海外华人学者在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状况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却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中国科学家不大可能在可见的未来获得诺贝尔奖。在讲演中,陈平教授谈到了他亲身经历的中美学术体验,这个有些令人伤感化的体验却更让我们相信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难以在可见的未来获诺贝尔奖。“在中国,只有业余的少量的时间可以想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但无人可以对话。”陈平说这是他一直想回国,却又没能回国的原因。在他们几人中,似乎只有徐光宪院士给予中国科学家乐观的希望,但在这种较为乐观的评价背后却不难看出其中交织着一种爱国的激情。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里,我们把他们中的四人现场讲演的精彩部分提供给读者,希望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在这一领域里研究的学者们是如何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众多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并就本届论坛主题“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了精彩的发言,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我们选出其中的一些文章,试图表达人类已从工业文明进入到生态文明这一现实,尤其是生态文明与我们国家现在这个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究一个现在流行的话题,“什么是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分析韶关市独特的区域文化,对韶关市一些自然和城市基本元素的保存和结合、区别和独立,以便制造一个和谐而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同时,强调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详细的城市设计里,一定要大力综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要素、地方精神和民间文化,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最终达到塑造一个多样化城市景观的目的。从一定程度上看来,这就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健康城市设计的一些措施,如此我们就可以部分地保证社会的发展走在一条能够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信息》2003,(12):14-19
这是一个比较长的题目,但也能一口气读下来。当“中国和”和“日本”的字眼出现在同一句里时,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效果。当然,这样的话题不是一篇文章所承受的。中国目前被赋予了新的称谓“世界工厂”,而日本制造的东西却仍然在他们自己国家或别的一些国家占有和以往几乎相同的地位,这不得不引起所有中国厂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众多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并就本届论坛主题“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了精彩的发言,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我们选出其中的一些文章,试图表达人类已从工业文明进入到生态文明这一现实,尤其是生态文明与我们国家现在这个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