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注重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实践观的核心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集中表现 ,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生产力理论则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两大锐利思想武器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方法论基础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以及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方法论基础、所揭示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发展规律)与其科学的分析框架之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性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其核心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就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实际根据和理论根据;强调在理论上必须充分肯定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必须全面分析生产力的逻辑层次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论证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具有“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性;探讨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发展趋势.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实事求是”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了生产力的理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开放与独立自主”补充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和领会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以及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邓小平优先教百思想的哲学基础要全面深刻地把握邓小平的优先教育思想,必须把握它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诈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它只有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当中去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邓小平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理论,并发展了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这是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作用的再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首要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期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运用“三个有利于”理论的重要成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综合国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科技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剥削制度的本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包括在邓小平的论断之中。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把邓小平同志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发挥应用于党建领域的结果。生产力标准理论不仅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理论标志,而且也是我们党从“革命党”变成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成熟的执政党的理论基石。它已经成为我党一切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生产力思想观和生产力发展现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生产力思想观重在理论层次上澄清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其核心是生产力本质论和标准论.生产力发展观重在实践层面上探索生产力的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实行改革、发展科技、依靠教育和对外开放.两者辩证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是在总结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对国情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坚持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分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即改革;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改革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深化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找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地解答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找到了发展生产力最具时代意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恢复实践标准,赋予认识的客观判别尺度;坚持生产力标准,赋予实践以唯物史观的是非尺度;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赋予生产力以主体价值尺度。这三个阶段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