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时评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时评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公共权力,目的是批判。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众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①笔者认为,必须对这种公众“批判活动”的“判断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尤其要认清“常识化解释”的误区,才能使时评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试以典型案例,分析时评中的“常识化解释”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娱乐过度、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2.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3.
徐军 《采.写.编》2017,(5):106-107
应急广播是我国应急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时需要快速报道灾情现场、权威传递政府声音、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平时要科普宣教防灾减灾常识、提高社会对应急管理的认知度、加强对公众的服务宣传.未来,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应急广播需立足自身优势,增强应急广播"战时应急、平时服务"效果.本文主要对我国应急广播的起源和发展现状、未来如何提高应急广播“战时应急、平时服务”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5.
时评更多是从常识出发,那些生活中的常识是人们立论、判断时的凭借和依托。换句话说,时评就是常识的判断。时评说的不过是人们知道但可能未认识到的常识而已。  相似文献   

6.
正时评更多是从常识出发,那些生活中的常识是人们立论、判断时的凭借和依托。换句话说,时评就是常识的判断。时评说的不过是人们知道但可能未认识到的常识而已。时评写作的核心任务是判断,判断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时评写作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由于时评作者通常不是新闻记者,时评写作与新闻事实存在一定认知上的距离,以及时评对时效性的特殊要求,加之时评作者本身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完整程度不同,思维表达能力的差异,在时评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判断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时评蓬勃发展,各类时评就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及时、快速地发表评论,以权威、有力的评述,明快、犀利的语言产生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成为公众话语权寻求表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正开设新闻时评专栏、专版,成为当前纸媒的一大特色。面对社会转型期时常暴露出来的急躁、喧嚣、迷惘等情绪,以"观点制胜、以理服人"的时评,要正视公众"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行为选择日益多样"的现实,围绕核心价值观选设议题,用健康阳光、乐观豁达、宽容平和的思想源导向,使公众在关注和接受"媒体思想"的过程中,逐步温润社会心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社会心态趋向引发关注,写入"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9.
徐敏 《传媒》2017,(23):75-77
近年来,"舆论反转"现象频发,这与新闻媒体的报道或相关信息的公开有着直接的关系.分析和总结典型的"舆论反转"事件,可以发现一般事件的"舆论反转"往往与初期报道的失范有关,而突发事件的"舆论反转"则多由信息披露不当导致.从更深层次分析,"舆论反转"现象频发是新媒体环境催生的.为此,可以从加强媒介监管、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重视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等举措入手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新闻传播界的泰斗级人物,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是其传播思想最好的彰显.<传播学史>对该书的评价是:"不管是在出版的时候,还是在出版以后的岁月中,都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这样的表述是否过分"溢美",恐怕只有读过<公众舆论>的人才能有所体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以"事实"的理论定义为切入点,剖析"事实"、态度与舆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归纳"事实"转化为舆论的种种特质,探讨产生舆论效应的"事实"前提.新闻舆论引导必须善于以公众最关注的"事实"、获取全面观点的"综合性事实"、重大"解释性事实"、"接近性事实"和舆论监督"负面事实"来塑造公众意见,从而建立受众对媒体公信力充满期待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2.
吴雨蓉 《新闻知识》2012,(10):80-81
电视时评节目作为电视评论的轻骑兵,以其新锐亲民的风格在舆论引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电视时评节目"概念进行梳理,提出"电视时评节目是狭义的电视新闻评论"的观点,进而对当今电视时评节目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电视时评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新闻时评不仅要有正确的观点、深刻的思想来引导舆论导向,还要具备多样化的"看点"和"亮点",才能备受受众青睐,才能揭露社会黑暗、分析社会问题、弘扬社会正气,进而疏导公众情绪,达到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发展成功地延展了公众话语权的表达空间.由天涯论坛质疑贴引发的"华南虎照事件",短时间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使一件原本发自网络的争议话题,逐步发展为全国公众参与的公共事件,折射出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是互联网提升公众话语权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时评与杂文的发展呈并驾齐驱、共同繁荣之势,原先在特定政治生态下嗫嚅谨言的时评,随着政治舆论环境的开放、宽松而兴盛起来,而原先以"曲里拐弯"地批评和讽刺见长的杂文,相形之下似乎有点"失势",但继续葳蕤地生长,不过搀杂的"时评味"愈来愈浓郁.  相似文献   

16.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成为年度舆论热点。这一事件中所体现的具有理性批判能力的公众基础以及平等参与性、批判性、公共性、观点多样性等公共领域要素都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现状的最新案例,该事件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助相长也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景之路。  相似文献   

18.
席佳 《东南传播》2011,(6):160-161
在媒介市场化时代,提供观点信息的时评已成为各大网站竞争角逐的利器,"评论"频道蔚然成风.网络时评以其低门槛、平民化的特性吸引了广泛的创作群体,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业性成为其"短板",亦使其陷入水准下降、品质不精的困境.本文从网络时评专业性缺失的种种表现出发,探究其根源,并强调专业性对于网络时评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程东亮  林艳 《新闻窗》2008,(6):18-19
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媒介结构多元化和媒体自身转变加速的今天,新闻传播既要通过新闻报道来提供信息、反映舆论、实行社会监督和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同时也要给受众提供“观点信息”,以引导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时评在新的历史时期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同形态的新闻媒体都把时评作为引导舆论、指导实践、扩大媒体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阵地,新闻时评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