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珠三角地区产业与教育的影响效应,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变化又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而反过来,高职教育发展对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生内动力。从实际出发提出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地区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为基础,对珠三角制造业的要素投入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要素禀赋的交化对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轨道交通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产业集群和铁路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适应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铁路高职院校应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对接轨道交通光机电与系统集成产业链,做“精”电子信息类专业;对接轨道交通服务产业链,做“特”现代服务类专业.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珠三角地区涂料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近期金融风暴对企业产量变化的影响力度到企业产品结构、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涂料行业发展的趋势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阻碍珠三角涂料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外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实地考察,充分了解了这些地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情况及相应的专业需求情况,也了解到珠三角地区企业对大学生就业和工作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作为大学生的培养机构--高校应该如何做好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问卷调查等方法,系统调查和分析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据此认为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高职院校可坚持如下发展方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基础,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并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适时开设新专业;防范订单培养模式陷阱.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作为"一带一路"及新一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正面临着难得的大发展机遇,与此相适应的轨道交通应用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及应用人才"进口、缺口、关口、出口"着手,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积极探究并形成轨道交通应用人才培养"六模式"及成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阐释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及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为可以针对桂东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人文和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发挥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以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技能培养,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9.
关于经济危机下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洲产业升级兼具可能性和紧迫性,产业发展轨迹已至升级拐点。珠三角产业升级要厘清两个认识误区,区内九市要结合市情进行非均衡产业升级,不能齐步并进;珠三角要统筹兼顾三大产业的升级,不能顾此失彼。珠三角产业升级应在《纲要》的指导下,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科学规划,做好产业迁移工作:加强与发达经济地区的产业合作,做好产业引进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的内生能力。  相似文献   

10.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浪潮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汹涌而致,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外移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梧州对拟转移产业的拉力有限,同时梧州还受到了环境风险的约束.西江产业带理论为梧州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全新视角,充分挖掘梧州的沿江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梧州的沿江产业集群,是梧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粤北地区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肩负重任。人才培养是实现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目标的首要任务,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本文对粤北地区5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全样本调研,分析粤北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粤北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采用Shift-Share模型针对2002-2011年间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解,探讨了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同时,还比较分析了双三角地区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同时,就业人口、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对长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阻碍作用;地区GDP和对外开放度对珠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对长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珠三角则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同时面临经济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倚重轻工业产业等问题,推动粤东区域经济大发展对广东全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选取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政府管理因素、对外开放因素和区域创新因素等5大类25个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粤东地区和珠三角、粤西、山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客观反映该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整体实力水平、第一产业发展滞后及政府管理意志较强等发展状态,提出该地区应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围绕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公共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和引入提高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创新型创业是创业的新模式,是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产业集群,研究地区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影响和孵化保留机制成为现实课题。通过理论回顾、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创新型创业,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山市产业集群中创新型创业与集群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孵化机制模型,并对集群中创新型创业人才保留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出游需求,也为珠三角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根据珠三角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该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下,广东省掀起了省域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对广东省的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别从县级、地级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入手,运用数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对广东省经济差异和产业转移对经济差异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2000年至今,广东省三个层面的经济水平绝对差异都在扩大,但是相对差异都在以不同的模式缩小。从基尼系数方面来分析,县级层面的基尼系数变化呈阶梯形下降,地级市层面的基尼系数变化呈倒U型结构,四大区域层面的基尼系数则逐年下降。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对各层面的经济差异都有明显的影响,在产业转移园布局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迅速。在产业转移园的带动下,粤西和粤北地区形成了连接珠三角的两个经济增长带,粤东地区形成了两个经济增长极。同时产业园也对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珠三角以外地区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被确定为广东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2009年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落户江门,这都向广东高校提出了加快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任务。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以工科为主的五邑大学抓住机遇,适应广东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2010年以来汇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中文、会计、外语等专业优秀学生组建轨道交通综合实验班,与广东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或要素禀赋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川渝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贵州互补性不强,而珠三角地区与贵州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对于贵州的辐射带动力巨大,应成为贵州对外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但是,贵州短期内并不完全具备大量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因此,贵州应首先积极发展与成渝经济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并随着经济发展,全面对接珠三角地区。同时,结合区位优势,贵州北部城市应进一步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而南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应成为黔中经济区对接珠三角地区的"桥头堡"和"传接带"。  相似文献   

19.
王慧琳 《考试周刊》2008,(1):235-237
产业集群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理论上对于像云浮地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同样也是而且必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但是在企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全,政府在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中起的作用更大.本文对云浮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云浮地区的产业集群化的政策取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竞争态势和广东全局审视,推进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是推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建设经济强省的必定路径;是综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是打破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