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教育家苏尔曼认为,反思是一种教育推理的过程,反思不仅表现为一种能力,而且是检验教学目的、手段和内容之间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回顾自己的教学。这种回顾,如果只是描述教学中发生了什么,那么它只是一种一般感受性思维;如果在回顾过程中对教学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即重新建构他们的实践世界,那么它则是批判性反思思维,其结果就像苏尔曼描述的那样,将产生复杂而动态的教学世界中的  相似文献   

2.
《礼记&;#183;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反思可以包括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后续性反思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反思可以包括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后续性反思三个方面。一、前瞻性反思,优化教学设计1.反思活动的目标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的主流目标是什么?要实现这个主流目标,可以选择哪些关键的素材、资源、活动事件等?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在“植物激素调节”第二课时“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王文华 《考试周刊》2013,(51):132-133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文章以九年级政治人教版《学会合理消费》一课为例,具体分析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近6年的时间了,期中有四年都在高一,每教一次我的教案都要有所改动,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就是教学反思,我曾听过一个教育学家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事,那只能是存在着,而不是活着。"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觉得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关系的等方面去考虑,不能孤立地看函数。以函数为例:  相似文献   

6.
教后思教     
教后思教●叶元端教后思教,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教师课后反思,必然在分析得失成败中有所收获。一次课、一个单元以及学科任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反思,起承前启后作用,有常教常新之功效,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即时反思教师上完一次课,抽空做些回顾...  相似文献   

7.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审视、分析的过程。但现在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合理的反思。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教学反思,善于反思,做到及时反思,一课一练;记载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借鉴反思,不断改进完善自我,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更会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王岩梅 《广西教育》2012,(17):52+70-52,70
教学反思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也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的回忆漫想。古语说得好:“有的放矢。”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更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认真思索的过程。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于“教参”。  相似文献   

9.
我在近十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被这样一种教学情形所困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发考卷,学生答卷”。这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学中极为普遍。老师教学步骤安排过分严密,学生的学习完全进入老师设计好的预定轨道。表面看师生配合默契,但从深层剖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压抑,沦为老师完成既定程序的陪衬和随从,这样会逐渐形成一种僵化、呆板的气氛,压制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以文字的形式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一种记录方式。这种记录,并非“每见”必记、“所做”必录,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考察、反思的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回顾、分析与总结。它既包括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教学行为的体察,也包括对自己教学工作理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求解决的对策。那么,教学反思应如何思?思些啥呢?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丰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并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近6年的时间了,期中有四年都在高一,每教一次我的教案都要有所改动,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就是教学反思,我曾听过一个教育学家讲过这样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97):27-28
反思对于教学而言,它是一种教师课后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教师课堂回顾—解析正误—课堂体悟—课堂重构—提高自我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成为教学中的反思者,这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在对教学的不断反思过程中,无论对自己的教学的肯定或者否定,都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精神表现。它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改善课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学习知识,应深入思考,并且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进行发挥,创新,这样学习才真正有所收获.数学题是无限的,数学解题方法是有限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尤为重要,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和个性品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培养反思意识的方法: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训练,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平时学生解题后,引导学生要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写数学反思心得.  相似文献   

15.
正很多教师与学生的苦恼是:教也教了,学也学了,但是,即使考原题,结果都不会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他们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反思。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觉得:只有注重教与学过程中的反思,才能大幅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与学过程中的反思按教学过程划分,可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它需要认真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学习知识,应深入思考,并且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进行发挥,创新,这样学习才真正有所收获.数学题是无限的,数学解题方法是有限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尤为重要,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和个性品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培养反思意识的方法: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训练,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平时学生解题后,引导学生要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写数学反思心得.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一、教学反思中的“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世宏 《甘肃教育》2011,(14):56-56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符合课改需要。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师从传授型向学者型转变.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了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0.
闫新宁 《宁夏教育》2009,(12):34-34
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反思什么,怎样反思,是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期我们编发了一组关于教学反思的文章,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