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认识颇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编辑学“应该研究各种出版物的编辑特征、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又因为编辑人称“杂家”,“那么编辑学亦可称为杂学”(李荣生等《应该建立编辑学》,见《编辑学论丛》,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3年编印本第7页)。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编辑学特点、性质和任务的概括论断,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2.
编辑是杂家,具有广而不深的知识,这是人们对编辑的普遍认识.编辑也要讲"专",也应当成为学者,即学者型的编辑,这是人们对编辑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本文结合作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认为在学术性很强的大学出版社,学者型编辑对于出版优秀科技图书及专业教材并以此出精品创品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者型编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编辑要多方位考虑选题河南教育出版社谢美光人们常说,编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人作嫁”,一是“杂家”。既然如此,那么在考虑选题时,编辑也应该显示出这两个特点来,这就是当个“为人着想”的“杂家”:又要为读者着想,又要为作者着想,又要为经营者着想,当然也...  相似文献   

4.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杂家,别人这么说,自己也承认。本来嘛,当编辑不可能只编某一小类书,特别是地方出版社的编辑,看来分了工,实际上仍然面很广。因此,编辑得样样懂一点,门门沾上边,所谓杂,此之谓也。有的同志确实为这个“杂家”苦恼。既是杂家,顾名思义,不能专。不能专,岂非一事无成? 看起来,“杂”与“专”是矛盾的。然而,未免有点形而上学。其实,杂家之杂,不过指其横通而已,即知识面要广,了解的东西要多。但这并不防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存如 《编辑学报》1996,8(3):154-155
目前,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讨论无非是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科技期刊编辑是否应当成为学者;其二是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成为学者。“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的提出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抵制科技期刊编辑“杂家说”;另一方面是为解决“相对而言可能是外行的科技编辑要对身为内行的作者的文稿进行审读把关”这一矛盾。从讨论的情  相似文献   

8.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发展的“编辑”概念——兼论编辑与著述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编辑学刊》组织的“编辑”概念讨论,历时近两年,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影响到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方向、发展与编辑史学的确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在讨论中,两位王先生(王华良、王振铎)的观点是矛盾对立的,但也并非没有共同之处。双方的论述都有不少合理的、启人思维的地方,然而在我看来亦各有偏颇:在某些问题上,或忽视了“编辑”概念的历史性,或忽视了“编辑”概念的发展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或“泛化”、或“狭化”了“编辑”概念。笔者在本文中阐述的是不同于二王的一些看法,算是第三种意见吧。至于拙论的正确与否,还请包括两位王先生在内的诸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坦率批评。  相似文献   

10.
《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一书已经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发行。这部书,共分10辑86节,以及编著者《后记》。第一辑为“编辑概说”,作者从“编辑”一词初出自《南史·刘苞传》,说到马克思主编《莱茜报》,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等,旁征博引,纵论“编辑有学”,编者应“通晓杂学,成为杂家”。最后一辑“编余漫笔”,是作者以随笔小品的形式写下的12篇随感录。作者结合自己报海生涯的笔耕实践,从编辑角度提出了新闻采写应注意的问题。如“直言与讳笔”一节,作者从刘知几要求史家“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无所阿容”,谈到新闻报道也要敢于秉笔直书,触及时弊,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做出版行业的人,应该看一下《天才捕手》,瞧瞧珀金斯是怎么做编辑的.”影评人韩浩月看完引进片《天才捕手》后这样说. 美国资深编辑人威廉斯认为,出版社图书编辑同时要扮演3种角色,即:狩猎者(睁大双眼搜寻好作品)、魔术师(能化平凡为神奇)、双面人(面对作者时代表出版社,面对出版社时代表作者).《天才捕手》中的资深图书编辑珀金斯确实做到了这些.  相似文献   

12.
曾经听见几位同行自称为“杂家”,颇有自嘲的意思。其实,当个“杂家”,“兼儒、墨,合名、法”,成一家之言,并不太容易,也不算坏事。对于一个编辑来说,杂七杂八的东西应该多知道一些,而且多多益善,若能成为一个“杂家”,还是很不错的。上小学和初中时,这样那样的“家”我都想当过,包括像梁山泊好汉那样劫富济贫的“造反家”,霍元甲那样把世界第一力士打下擂台的“拳击家”,可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加入编辑这一“家”。当上编辑以后,就感觉到自己做编辑的准备工作很不够。  相似文献   

13.
对读、写、编相结合的思考卢传裔高校学报是学术理论刊物,而学术理论刊物的研究领域是极其广阔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报编辑,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有较高的知识业务修养,否则是难以适应学报编辑工作的。不少人把编辑称作“杂家”、“通才”,要求编辑...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之我见赵存如目前,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讨论无非是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科技期刊编辑是否应当成为学者;其二是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成为学者。“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的提出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抵制科技期刊编辑“杂家说、...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失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面对千差万异的作品和作者 ,从事着严格的科学性和独到的创造性劳动 ,编辑工作中的闪失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编辑得当与失当在编辑活动中并存 :有编辑得当的惬意 ,也会有编辑失当的遗憾。据报载“赵兰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版曾经历了一番磨难 :书稿先是被一家出版社拿去 ,不料编辑左删右改 ,被弄得不像样子。余秋雨赶快追回 ,伤心至极。……”(见《报刊文摘》1997年1月2日)另 ,潘知常在《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50页注解中特别指出了他的《实践美学的本体论之误》一文原标题发表时被编辑改…  相似文献   

16.
再论编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编辑家》(刊载于1993年6月2日《新闻出版报》)一文中提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优秀的编辑家,是出版界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成为编辑家代替成为杂家要求于编辑,是基于今天已从编辑无学进入了编辑有学时代,编辑如果仅仅是个杂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这是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将编辑家作为与杂家相对立的概  相似文献   

17.
王任叔一生成就颇多,其中编辑出版工作几乎贯穿始终,他主张尊重作者和作者的创作成果;重视稿件的审读加工,亦重视联系作家组织稿件的社会活动;认为编辑工作的性质是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编辑个人应该是杂家、评论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有全面把握书稿的能力。他的编辑实践和编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仍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写编》今年第一期上《“垂手”怎得?》一文中认为“垂手可得”是“唾手可得”的误用,其实是作者搞错了。 翻开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第200页,上面赫然有“垂手可得”一词条。其意为:“形容不费力气即可得到。也说垂手而  相似文献   

19.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20.
张雁影 《新闻记者》2006,(10):60-61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除了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同时还要具备“杂家”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