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中,著录有清人侯起元所著《固村观玩集稿》二卷。关于作者,尚秉和先生在提要中提到:“起元里居事迹均不详,惟据书中屡引及《周易折中》,又凡‘颐’字皆避讳,知其为嘉庆间人。”其他一些著录此书的文献,提及作者时均言之“无考”。  相似文献   

3.
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题为“夏天桔《正思斋文集》”的稀见元人别集。二书只有卡片著录,其中一部在普通古籍馆,著录为:“《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桔撰,清抄本,8册。”另一部在善本部,著录为:“《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桔撰,清抄本,4册,10行21字,无格。”但未见于《北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可能是近年来从普通古籍中提取的善本。  相似文献   

4.
清人笔记随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序 笔记的特点,内容为“杂”,形式为“散”。故历代著录多入杂家与小说家。《隋志》入《风俗通义》于杂家,入《世说新语》于小说家。《宋志》入宋祁《笔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四著录《笔记》三卷,即此书)于杂家,入释文莹《湘山野  相似文献   

5.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刘歆《春秋左氏传条例》20卷,清人姚振宗认为乃汉郑兴所撰。《隋书·经籍志》亦著录《春秋左氏传条例》25卷,然不题作者。笔者认为此二《志》所著录之书本为一书,但非郑兴所作,而极有可能为汉代贾徽所作,并且贾氏之书乃继承发挥刘歆之学而来。  相似文献   

6.
董益(养性)的杜诗选注本屡为各书目著录,国内却一直未发现原本。日本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籍目录》亦著录此书,且实有是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现藏有此本复印件,是由曾师从萧涤非先生的美国留学生车疏善从日本复印而得,殊为珍贵。是书七卷本,高儒《百川书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皆作四卷,方树梅《明清汉人著作书目》书名作《李杜诗选》,未著卷数,晁瑮《宝文堂书目》则仅录为:“杜诗,董养性注”,亦未标卷数,皆与此本异。只有《天一阁书目》著录较详,且与此本同,七卷本,临川董益辑,所引序亦完全相同。周采泉《杜集书录》卷六“杜诗选七卷”(元董养性选注)条下编者按云:“疑元明刻本,不止一种。”“至方树梅作《李杜诗选》,或为另一书,或者‘李’氏为衍文”,推测皆可信。然同卷又  相似文献   

7.
书仪即书翰仪体。关于其具体内容,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书仪是“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书仪仅仅是“古代书信文书的规范程式”。我们认为前一种看法大致是正确的,不过书仪并不仅仅是“士大夫私家”所撰。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有必要从书仪的文献著录及其具体内容等方面对此作进一步的考察。一、书仪的史籍著录与归属历代公私目录著录书仪都非常多,如《隋书·经籍志》史部仪注篇下著录有:《书仪》二卷,蔡超撰;《内外书仪》四卷,谢元撰;《书仪什卷,唐道撰;《书笔仪》二十一卷,谢…  相似文献   

8.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山海经》二十一卷,这与当时中国流行的两个《山海经》版本之二十三卷本的卷数不合,其原因当是由著录者在著录此书时,所依据的底本不完整,或是由于其疏忽而致。  相似文献   

9.
潘务正 《图书馆杂志》2011,(12):90-91,112
上海图书馆藏《沈文恪公书札》(以下简称《书札》)一卷,封面题"沈文恪公书札",扉页有"敦说堂藏"四字,未署著者姓名。图书馆著录为:线善25977,清抄本,作者沈德潜。笔者未见原书,仅见扫描照片,连封面共47张,无书口,无边框,行草字体,每页行数及每行字数不定。有破损,文字亦有残缺。  相似文献   

10.
一、有关白敏中神道碑的历史记载从《集古录跋尾》卷九页一二下、《集古录目》卷十页一0上、《宝刻丛编》卷十页四二上及《天下金石志》[陕西]第十三页“华州”著录可以得知,大唐宰相白敏中神道碑,刻于唐咸通三年八月,撰者毕諴, 书者王铎。毕諴以文采知名,《旧唐书》177 卷有传,《新唐书》183卷亦有传。王铎为僖宋朝宰相,封晋国公《旧唐书》164卷有传, 《新唐书》185卷也有传。从新发现的白敏中碑残文中所载官衔可推知此二人。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著录《发微论》一卷,署"宋蔡元定撰"。馆臣所撰提要曰:《地理大全》亦载此书,题曰蔡牧堂撰。考元定父发自号牧堂老人,则其书当出自发手。或后人误属之元定,亦未可知。然勘核诸本,题元定撰者为多,今故仍以元定之名著于录焉。"今案明万历年间建阳蔡氏之嗣孙蔡有(?)辑刻蔡氏九儒之著作为《蔡氏九儒书》,其中《牧堂公集》收录了《地理发微》,与四库全书中的《发微论》为同一书。《牧堂公集》附录宋詹体仁《蔡牧堂公墓表》,称蔡发著《地理发微》、《天文星  相似文献   

12.
道光《安邱新志》二十八卷,其纂修源自道光《安邱新志乘韦》,经考订得知,纂修者为马世珍初创,张柏恒增订,马步元校订。《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将二书混为一本,对书名、版本、纂修者著录有误。辨析厘清了道光《安邱新志》的纂修过程和版本源流,匡正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著录之误。  相似文献   

13.
南宋学者蒲积中编纂的《古今岁时杂咏》一书著录了四首陶诗。《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古今岁时杂咏》四十六卷”:“宋蒲积中编。积中履贯未详。初宋绶有《岁时杂咏》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宣献昔在中书第三阁,手编古诗及魏晋迄唐人岁时章什,厘为十八卷,今益为二十卷。积中因其原本,续为此书。前有绍兴丁卯自序,称宣献所集,允称广博,然本朝如欧阳、苏、黄、与夫、半山、宛陵、文潜、无巳之流,逢时感慨,发为辞章,不在古人下。  相似文献   

14.
《管窥集》是一部未见著录的明代手稿本。凡四卷,分为前后两编。竹纸墨栏,边框长宽为18×15cm,上有单鱼尾,下有大黑口。每页24行,每行18或19字不等。金镶玉装,无题签。书足有"管窥集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华全景百卷书》一书的著录,对多卷书的著录方法提出一点看法:应具体问题具体著录。  相似文献   

16.
元代政府机关很重视刻书事业,中央机关刻书者有兴文署、艺文监(包括艺林库、广成局)、太医院等.地方的各路、府、州、郡县儒学和书院也大量刊刻古书.由于官家倡导刻书在先,故私家、书坊刻书也随之风行全国,使刻书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元代湖南的雕版印书事业,一承两宋遗风,二仰中央倡导,时间虽只九十余年,仍刊刻了一批古书.留存于今者有茶陵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清泉(衡阳)刘祥卿刻本《新编孔子家语章句》十卷.  相似文献   

17.
《间书》,清人朱逢甲撰。 按《间书》朱启铃序,知作者为道咸间人,未进仕。中年受邀游黔中,参与编修《兴义府志》,后又参预剿平“苗变”事,其间,有感于时而作《间书》一卷。《清史》无传。 《间书》在朱逢甲生前未刊行,因而鲜为人知,其流播经由二途:一在黔中,一在沪  相似文献   

18.
《涵芬楼烬馀书录》著录的张隽刻本《近思录》为“正德刊本”,实为明崇祯九年刊本.《贩书偶记续编》著录的李文炤集解《近思录》为“乾隆间四为堂刊”,当为雍正十二年四为堂刻本.江永《近思录集注》嘉庆十九年王鼎校刊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的著录不妥.江永《近思录集注》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刻本,《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著录为“清光绪八年应宝时特刊本”,有误.蔡模《续近思录》十四卷,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著录的书名、卷数皆误.  相似文献   

19.
“弥足珍贵”意思是更加值得珍贵.语见清·杨绍和《楹书隅录》卷二:“是书宋椠,著录者绝鲜,况此本较他本尤多所是正,弥足珍贵.” 例如陈思和《余华小说与世纪末意识》:“虽然王朔与余华是那样的不同,但只有穿过面前一片黑色的世俗的坟场以后,才能去捕获那暗夜中虽然微弱,却弥足珍贵的萤火之球,从中去窥探那一片神奇光亮中蕴涵的末日感.”  相似文献   

20.
《孝经》是儒家专论孝道的书。在儒家经典的所谓《十三经》中是部头最小的,全书不足二千言,但它却与其他“经书”一样,在封建时代倍受重视,具有深远影响。 一、《孝经》的作者、成书和流传 《孝经》一书最早著录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类:“《孝经》一篇,十八章。”“六艺”,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但“六艺略”所著录的不仅是六经,诸经传记亦在其列,“六艺略”中所包括的《论语》、《孝经》,并不属于“六经”传记,显然是有意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