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问题呈现】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番讨论。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适合游泳的水应该怎样呢?生:水要清,要干净。师:对。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什么呢?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3.
[问题呈现]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适合游泳的水应该怎样呢?生:水要清,要干净。师:对。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什么呢?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长长的、尖尖的,在这样的池里游泳就会有危险。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文中说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怎么能游泳呢?生:(不少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是的!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师:(面对提问的学生)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师:还敢吗?...  相似文献   

4.
课文中的“课题研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师引导提出研究课题鉴于对研读专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研读专题是师生纵横捭阖 ,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 ,自然应当是教学智慧的结晶 ,所以 ,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提出研读专题是一般状态下的专题研成机制。如读解《五彩池》这篇课文 ,在第二教时深读阶段 ,教师一开始就组织大家听写“玲珑多姿、鲜艳多彩、镰刀、漫山遍野、石笋、凝结、细腻、变幻、格外神奇”等 9个词语 ,校正后要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是直接描写五彩池的美的 ?五彩池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学生找出了直接描写五彩池美的词语 ,并得…  相似文献   

5.
案例中,学生提出了“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得出了满意的答案。但是,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理念相符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不否认学生是在探讨和交流中搞懂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但是,我们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或思品课?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有如此讨论的必要?固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这种“对话”既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而且内容更为重要。花…  相似文献   

6.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的确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然而,不容回避的是,教学中的一些失衡现象也时有所见,“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者兼而有之。如何匡正?这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应遵循的规律。然而,在处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上,教学中有失偏颇的现象并不少见。现就一个教学案例——《五彩池》的教学片段作如下剖析。案例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并结合课文的描写,充分体…  相似文献   

8.
陶慧萍 《江西教育》2003,(11):27-27
一、预读揭题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主旨题意。“预习提示”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有相当大的作用,如《五彩池》一课,“水是没有颜色的。五彩池中的水怎么会是五颜六色的呢?”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他们去仔细阅读课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是否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设定在何时何地才有效,是否“放之四海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质疑”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教师提问: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课文讲了谁与谁争…  相似文献   

10.
读罢“朱老师骗人”这个案例 ,我首先是一声叹息———唉 ,现在的语文课 ,越来越难上了 !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转告” ,精心创设了情境 ,可谓用心良苦。可学生却大呼上当受骗。唉 ,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接着 ,很自然地回想起我曾经执教过的几堂语文公开教学课。在《五彩池》的教学中 ,我对学生说 :“老师有一个朋友 ,是专门负责宣传五彩池旅游的 ,他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 ,想请我们帮一个忙 ,帮助他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风光的广告语 ,你们乐意吗 ?”在《智能鼠捕鼠》想像作文教学课中 ,我对学生说 :“最近 ,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教学完《五彩池》(人教版第七册),我让学生为“五彩池”写份广告词,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的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就模仿“脑白金”广告笑着念道:“今年国庆不出游,要游就游五彩池”。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创意,请同学们就怎么写好这份广告词,发表意见。学生纷纷发言:“广告词里应写明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有什么美景?”“广告词里应该说明,如果碰上阴雨天,千万不要到五彩池,否则会白跑一趟。”我明知故问:“为什么阴雨天不要去呢?”“阴雨天,没有阳光,池里的石笋就不能折射出各种不同的色彩,五彩池也就没有瑰丽多彩…  相似文献   

12.
这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陈建先在广西南宁市上的一节苏教版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处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淡化分段、概括中心和必要的理解文章结构,领会中心思想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关系等方面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教师由当天在礼堂舞台上课这一“课堂”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特殊的葬礼》的学习。读课题。学生正欲对课题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先不急于质疑,而是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想质疑的问题解决了吗?生1: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  相似文献   

13.
案例《五彩池》是经我几次试教后展示的一节观摩课。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到制作课件,我都已经比较满意了,觉得只要按既定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课上,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了一组五彩池图片后,结合书上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学生还在黑板上写出了“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两个词语。我暗自惊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看来,这节课没问题了。”正在我得意之际,一只小手高高举起。难道还有问题芽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吗芽不容多想,我示意让他说。他好奇地问道:“五…  相似文献   

14.
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呢?这就需要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源头活水”。一、质疑生成“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预设外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问难,而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请看教学小说《草》时的一个片段:生1:老师,我对文章第33段中的一…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都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创新。我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总觉得政治课堂过于沉闷,学生只愿意听教师讲,不愿意自己思考参与课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感兴趣,才导致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怎样生成有效的问题,这的确是思品课课堂教学中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够激发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在上《故都的秋》的课堂上,我尝试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整堂课显现了教者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周密的教学设计。然而,由于教师没能抓住来自一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从而失去了可使课堂大放异彩的一个亮点。课后,笔者重新拾起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一:青年教师的执教】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教师先是一愣,若有所思,随后仍顺着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课件出示现实生活中“坐井观天”的三个例子,引导学生领…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意识到,语文教学应当由照搬固定预设的灌输,转向随机灵活的诱导,促使课堂自然生成,避免让“死”的教案再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从“固定预设”走向“自然生成”呢?●在主动质疑中“生成”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难,提出学习需求。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现象。我曾听了一节《松鼠和松果》的解读课,课堂进展似乎十分顺利,教师自认为学生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因此也…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发生。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一、质疑——生成奠基的课堂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甚至非逻辑地、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有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对故事有怀疑,整个过程有许多破绽,那么多问题中,只要出一…  相似文献   

20.
1 注重质疑索因习惯的形成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是正确引导学生钻研科学、形成科学自然观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1 认真观察现象 ,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如《空气能占据空间》一课 ,我做了一个实验 ,将一只空杯垂直地压入水中 ,问 :“这杯子里有什么 ?”学生们回答说 :“是水。”我又垂直地将杯子从水里提出来 ,让学生自己用手摸一摸杯子的内壁和内底 ,他们疑惑地告诉我 :“怎么 ,里面是干的 ?”“你们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吗 ?”我引导他们从篮球、自行车的内胎里找到了答案。还让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