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雷光会 《职教论坛》2002,(14):60-60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对它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我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深切地体会到,求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怎样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呢?本文拟对一道求异面直线距离的题目给出三种不同的解法来探讨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方法,以收抛砖引玉之效。题目: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1,求直线DA'与AC的距离(如图1)分析一:显然,直线DA'与AC是异面直线,此题就是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关键是找出DA'与AC的公垂线。取AD的中点G,连结AC,BD交于…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立体几何中,如何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其难就难在某些题目中的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不容易直接作出,特别是结合在某些几何体中求各种位置的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更感到无从下手了。本文以正方体为例,介绍求解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五种基本方法,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所启迪的作用。一定义法所谓定义法,就是直接作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根据条件求此公垂线段的长。一般来说,当两异面直线互相垂直时或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过另一直线的平面时,用定义法直接作出其公垂线段进行求解较为快捷方便。  相似文献   

3.
对于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尽管教学大纲上仅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段计算距离 ,但新教材第二册 (下 )第 5页习题 9.8第 4题仍出现未给出公垂线段要求两异面直线距离的问题 .笔者以此题为例说明求两异面直线距离的几种方法 .原题为 :已知正方体ABCD -A′B′C′D′的棱长为 1,求直线DA′与AC的距离 .解法 1  (直接法 ,直接作出公垂线段 )如图 1,连结BD′,则由三垂线定理知BD′⊥AC ,BD′⊥DA′,BD′是DA′与AC的公垂线 .连结BD ,交AC于点O .取DD′的中点M ,连结AM ,OM ,则OM ∥BD′ .设AM交D…  相似文献   

4.
王卫华 《中学教研》2007,(11):31-33
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难在不知该如何去寻找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也不会将所求的问题进行转化.那么如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呢?本文介绍几种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方法,以供参考.1 直接法直接法就是根据2条异面直线间距离的定义,直接找出公垂线段,再求出长度,这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当公垂线段能直接作出时就直接求解,此时,作出并证明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是求异面直  相似文献   

5.
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景泰县二中王金喜定义法根据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的定义,先做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然后再求出公垂线段的长度,即为所求,例1.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B′C′D′中,求异面直线DB′与A′C′间的距离。解:如图(1),...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普通高级中学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 (下B)习题 9· 8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 1,求直线DA′与AC的距离 .这是一道求异面直线距离问题的典型题目 ,本文将给出七种求解方法 ,以供参考 .1 定义法先找到或作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然后求出其长 .分析 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需先作出 .如图 1,注意到对角线BD′与AC及A′D均垂直 ,取A′D上点M ,AC上点N ,连MN ,设MN∥BD′,则MN即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因为MN与BD′所…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且相交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而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立体几何的难点之一.主要难在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或将所求的问题进行转化.下面针对这两个难点谈谈求两条异面直线距离的常用方法.一、定义法其思路是在已知图形中找出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且相交的直线,然后再求出公垂线段的长.例1如图1,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的长和宽都是4cm,高是2cm.求异面直线AD和BC1的距离.分析:由ABCD-A1B1C1…  相似文献   

8.
文[1]介绍了构造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和规律,笔者阅后深受启发;通过仔细研究,发现文中所涉及的5个例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图形,若解决这个基本图形中的异面直线所成角及距离的问题,则可以不必构造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也照样能求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不必作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照样也能求出异面直线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异面直线的距离主要有四种求解途径:1.寻找与二异面直线都垂直的直线,用平移法确定公垂线段,求其长.2.过二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作另一条的平行平面,求线,面距离.3.分别过两条异面直线作两个平行平面,求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在立体几何中,求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和异面直线的交角,是一个难点。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公垂线难找,距离和交角难求,解这类问题,技巧性很强。但是,如果以向量为工具,应用坐标法,就可给出这类问题比较简明的一般解法。 [例]在单位正方体ABCD—A_1B_1C_1D_1中、AM=1/(?)AD_1,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下B)P51第4 题: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1, 求直线DA'与AC的距离. 此题是异面直线的距离问题:可作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解法1:如图1连结A'C',则AC∥面A'C' D',  相似文献   

12.
问题:如何求两异面直线a、6的距离?对于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考纲中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或容易作出)公垂线时的距离。下面介绍两种“不”特殊情形,贵在转化的思维方法渗透,提高解决异面直线距离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异面直线距离的计算,在中学立体几何教学中历来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公垂线的两个垂足不易寻求,即使找到了,公垂线的长度也不易计算。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教材只好浅尝辄止,学生往往视为畏途。现行课本在复习参考题中曾指出一种较好的方法:“如果a、b是异面直线,平面a经过直线b与直线a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a的距离就是异面直线a、b的距离。”根据这种方法,可以不必按定  相似文献   

14.
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转化的思想既易于理解,又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求两条异面直线距离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构造公垂线段; 2、利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3、转化为求平行的直线和平面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求两异面直线距离时,关键是寻找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当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给出图形上时,计算是比较方便的:如在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体ABCD—A_1B_1C_1D_1中,异面直线AC、BB_1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第二册(下B)第51页第4题:“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1,求直线DA′与AC的距离。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谈探究解法。一、运用“转化思想”化为易求的图形距离。由课本第49页的两条异面直线公垂线存在性的探求知: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等于其中一条直线(a)到过另一条直线(b)且与这条直线(a)平行的平面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存在分别过两条异面直线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呢?如果存在,这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与这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有何关系?据此给出求异面直线距离的思想方法吗?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掌握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异面直线的概念、所成的角及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2 )初步掌握利用类比、化归、转化及构造法、反证法等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3)通过数学探索活动让学生体悟哲学思想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教学重点 异面直线的概念、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及距离 .教学难点 利用反证法证明异面直线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利用PowerPoint出示问题及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1 回顾性题组题 1 异面直线是指 (   ) .(A)在空间无公共点的两条直…  相似文献   

18.
空间七大距离:点点、点面、电线、线线、线面、面面距离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又是难点中的难点.其难就在于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需满足:①和两异面直线都垂直。②和两异面直线都相交.因此,若能突破求异面直线距离这个难点.其它距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立体几何中“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这部分教材的主要内容仅包括“两条异而直线的公垂线”和“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这样两个概念的定义。现行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立体几何》上,这一段内容只占几行字,然而,如何对这部分教材作出透彻的分析,从而拟订一个合适的教法方案,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定义课本上从一个实例出发,抽象化得到异而直线的公垂线的定义。从字面上讲,“公垂线”显然是指“公共的垂线”。但“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定义中含有两个要素,即①垂直,②相交。一条直线只有当  相似文献   

20.
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这是中学立体几何教学的一个难点,克服难点的关键是师生熟读,理解异面直线的距离一节的内容(含例题、习题).本文通过一道例题的多种解法,介绍应用向量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段的长度,或者转化求点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