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悟道成仙”的神话与石头补天神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同为《红楼梦》神话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说的解读并不多。本文通过对它的发端、索源、继承、创新等方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神话世界方面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2.
"《风月宝鉴》是部编年体长篇小说,是大宝玉时序。它从大宝玉十三年《秦可卿出嫁宁国府》开始写起,而后便是一年接着一年往下写,一直写到《贾迎春肠回九曲》为止,而这是大宝玉廿年三月二十八日故事,前后共详写了七八年故事"。[1]这是红学二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它打破了红学家长期以来认为《红楼梦》没有年表的神话,揭开了《红褛梦》创作过程的奥秘,把《红楼梦》文本解释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这为今后《红楼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姐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幻梦世界是中国传统神话的复刻,具有显著的中华文明的深层意蕴,建构了一个神话倾向的政治寓言。神话原型就可以视作是《红楼梦》的能指,文学审美意蕴中的政治伦理指向是所指。“钗黛一体”是迫于政治现实而采取神话作为隐笔的的政治寓言,辩证着出世和入世的思想观念,表达着摆脱常规戒律约束的意愿,显示出以个体之爱呼唤集体之德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纪永贵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55-61,91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组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贾宝玉存在话语沉默现象,借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来解释,可以发现:贾宝玉运用沉默是对其心理世界的顺应,是对交际语境关系做出的动态顺应选择。宝玉的话语沉默能反映出他独特的爱情观、宗族观和女儿观。  相似文献   

7.
《黛玉初进贾府年龄究竟几何》,2004年第12期《中学语文》刊载的这篇文章,试图用“考据”方法解读《红楼梦》中这一谜团。作者断言,“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为六岁多”,“宝玉当时才七八岁”(黛玉年少一岁)。这种所谓的“考证”,乖违文学常识,不要也罢。艺术世界中宝、黛的年龄,并不如现实世界中人物的年龄那样经得起审查,倘将宝、黛年龄渐增的过程与其活动逐一对号,这“推断”、“考证”出的年龄,就不免显出事实上的尴尬。循宝玉“七八岁”之说去印证小说情节,二者之难以契合显而易见。第五回,宝玉在年轻貌美的侄媳秦可卿房中午睡,即做了一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宝钗做生日,有钗、黛、湘、宝玉四个人发生矛盾冲突,终于又重归于好这一段。《宝玉悟“禅机”》这段文字,其实是这件事收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给贾宝玉取名“宝玉”,既和中国人的传统取名习俗不符,也与同宗同辈兄弟的以名方式有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与作的创作本心和情感取向有关。“宝玉”二字,有其独特的社会内涵和化底蕴。《红楼梦》奥义宏旨,味之无极。即人物取名,也往往有深意存焉,不可轻忽。  相似文献   

10.
以“宝玉出家”这一《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作为出发点,探寻《红楼梦》中深层叙事的因果关系,可发现这一条因果关系链—黛玉之死直接导致了宝玉出家,而黛玉之死是由宝玉成亲一事造成,宝玉成亲又是封建家长们一手促成,封建家长们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男权中心、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巅峰,不说别的,单是其中人物的命名艺术,就值得我们反复玩味。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宝玉的名字看似平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撒泼:骂了袭人;宝玉去劝,又和宝玉吵起来;宝钗、黛玉等好言相劝也没用,因为这老太太仗着奶过宝玉,又倚老卖老,谁也不能奈何她。正闹得不可开交,来了凤姐。她只几句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济,便说得“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儿走了”。在《红楼梦》故事中,这不过是芥子般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十六回末关于秦钟之死的异文众多,且相去较远,只有早期版本中秦钟还魂并劝宝玉立志功名的处理最为妥善,最贴近作者本意.早期版本中秦钟遗言劝宝玉相对于前文显突兀,但并不矛盾,这样的处理中带有作者的深意.秦钟这个角色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功能性重于情节性的人物,其临终遗言中“悔迟之恨”的设置关乎全文要旨.《红楼梦》有将宝玉、秦钟二人合一的倾向,秦钟临死悔悟是作者对宝玉的讽刺和惋惜,也是作者本人忏悔之情的表露.从《红楼梦》的对称性上看,这种设置符合全文结构特征,更贴近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14.
肖维青 《海外英语》2006,(10):46-47
从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纪连海评说和珅,到易中天品三国,央视《百家讲坛》掀起的这股“俗说人文”的热潮,几乎都是故事惹的“火”。我们这个小小的“古典赏析”园地里,也是在做“平民学术”,在学院派的深思和大众文化之间,填补一块中间地带。我们希望在红楼梦敌事的品读中,悉心体会汉英对照的乐趣,同时又把译文当做反观原著的一个独特视角,沉潜在两个文化世界中,欣赏翻译的轩轾臧否。《红楼梦》小说不徐不急的步调,到第三十二回,随着金钏含耻自尽,倏忽加紧了沉重的鼓点。到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就已经酿成了家庭“闹”剧。先是忠顺王府来人索要戏子,宝玉抵赖不成,被当堂揭穿,贾政颜面扫地;一波未平,贾环又乘机告密,把宝玉强奸母婢不遂的丑闻捅给贾政,此时的宝玉数罪并罚,难逃一劫;此时的父亲恨铁不成钢,一气之下,准备请儿子吃“竹笋炒肉”。序幕拉开,各方人士纷纷登场,故事是经典的故事,言行是经典的言行,翻译想必也是经典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敬畏文化     
电视剧《红楼梦》选秀场上,角逐宝玉的选手把题目中的“黛玉”听成“待遇”。此语一出,全场哗然,所有衷爱《红楼》,热爱经典的人无不义愤填膺。在《解放日报》的文化论坛上,学者们呼吁重拍名著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不容含混地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执着于儿女痴情的“富贵闲人”贾宝玉为什么最终会悬崖撒手、急流勇退?聂绀弩说:“宝玉所以为宝玉,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具体探索贾宝玉从执着痴情发展到离家出走的这一段心理历程,对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艺术意蕴,无疑会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WeiHua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晴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 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楼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浓郁的宗教情结中形成了广泛的神灵信仰和自然崇拜,创造了包括苯教神灵、佛教神灵及民间地方神灵在内的庞大的神灵群体。脱胎于藏族神话的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在继承吸纳神化,充分汲取藏族神话营养的基础上,又对神话的世界观予以无情的否定,从神话过渡到了人话。  相似文献   

20.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