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曦 《东南传播》2014,(4):18-20
2012年黎智英有意要退出台湾传媒业,但是此事引发了"反媒体垄断运动"并遭到台湾各界的批评和街头抗议,使该计划在最后告吹,壹传媒在2013年3月表示"壹传媒将在台湾正常运营"。自2003年5月2日创刊起,黎智英的台湾《苹果日报》进驻台湾已经十余年了,这十余年台湾《苹果日报》给台湾的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台湾的报业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对台湾《苹果日报》这十年来给台湾报业带来的"苹果化"现象进行阐述,旨在讨论台湾报业自台湾《苹果日报》到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2003年,香港企业家黎智英带着《苹果日报》(《Apple Daily》)进入当时已经饱和的台湾报业市场。其对于台湾当局氛围和社会形式准确的把握,在版面内容上大胆手法的运用及颠覆传统新闻内容的全新主张,成功地行销了台湾版《苹果日报》。在"报网联动"的大背景下,《苹果日报(台湾)》也随之推出新的传播形式以应对新的背景趋势。  相似文献   

3.
吴瑛 《新闻采编》2007,(2):16-18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报业解禁以来,诸多不同党派不同风格的报纸纷纷创刊复刊,带来了台湾报业的繁荣。其中,《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张大报统治了岛内主流舆论十几年,而随着2003年香港《苹果日报》登陆台湾,报业市场四雄逐鹿格局逐渐形成。而其他带有财经、教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比《苹果日报》与《自由时报》在台湾开拓市场初期的策略,总结出了适合在台湾开拓报业市场的策略,试图为新报纸进入市场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张国宁 《今传媒》2005,(9S):18-23
7月11日,本刊记者随团参加台湾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领略了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据记者调查,台湾自动售报机卖掉的报纸每天在350万份到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有一份报纸,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份额,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报业集团,即《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每家报纸的发行量,大约为60万到80万份。去年台湾岛内报纸的广告额大约为40多亿元人民币。有人认为台湾的报业可以用“3加1”来概括。3指的是传统的三家大报,而1就是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相似文献   

6.
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报禁”解除后,集团办报、个人办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高度企业化下,台湾报刊显现出了极具本岛特色的编排个性和新闻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2008年9月23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进行编码、分析,一览台湾四大报业巨子在高度企业化下的办报特色。  相似文献   

7.
台湾报业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多元碰撞的文化背景中生长,独特的生态催生出鲜明的个性。本文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四大报为样本,从视觉特色、文本特色、语体特色三个角度归纳台湾报纸的标题特点,并分析其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8.
当布什下令将巡弋飞弹射向萨达姆总统府,美伊两国战火划破暗夜之时,一份报头上印着一只大红苹果的报纸,也点燃了台湾40年来前所未有的报业战。2003年3月20日傍晚,台北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报童,吆喝着“开战了!开战了!”售卖《苹果日报》创刊前的抢滩快报。这份新报纸以简短的标题、夸张的字号、短得像是图片说明的内文、仿佛电视画面的大幅照片别具一格。另外,街上抬头可见《苹果日报》的巨幅玻璃帷幕广告,一丝不挂的港星钟丽缇置身一堆苹果中。《苹果日报》首次面市或许还未如它的广告词所说让人“一咬上瘾”,但不可否认刚登台就已给台湾读者…  相似文献   

9.
台湾《苹果日报》2003年5月2日在台湾创刊以来每日发行超过50万份,是台湾第一发行大报。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27日,隶属香港经济日报集团的《晴报》创刊,成为香港第五份免费报纸.新刊物将以日报形式向全港读者免费派发,逢星期一至五出版,每日发行量号称不少于30万份.2011年9月5日,香港目前派发量最大的免费报纸《头条日报》用两个整版刊登了一个火药味颇浓的广告:"创意触发革命——《头条日报》抢占《苹果》广告市场".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头条日报》如此高调地针对《苹果日报》,原因是《苹果日报》大股东上月末急忙从台湾回港,并宣布将会创办一份免费报纸《爽报》,全力应对免费报纸的蚕食,其矛头直指《头条日报》,准备以《头条日报》为竞争对手,抢占免费报业市场.  相似文献   

11.
追访苹果日报在差不多一年前一周刊的黎智英先生宣告进军报界,出版苹果日报。行内人士纷纷误会一《苹果日报》是报道Apple电脑的发展,当然这个误会很快被否定了,但另一个今行内人士震惊和兴奋的消息传出一《苹果日报》的出版制作将以全电脑化进行。这个消息一经传...  相似文献   

12.
追访苹果日报在差不多一年前一周刊的黎智英先生宣报进军报界,出版苹果日报。行内人士纷纷论会一《苹果日报》是报道Apple电脑的发展,当然这个论会很快被否定了,但另一个令行内人士震惊和兴奋的消息传出一《苹果日报》的出版制作将以全电脑化进行。这个消息一经传...  相似文献   

13.
3月18日,香港最大的报业公司——东方报业集团推出一份售价仅为2港元的新报纸,这一事件引起香港报业再次爆发减价战。 东方报业集团拥有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东方日报》,该集团最新推出的《太阳报》售价仅为2港元,低于香港各报5港元的统一订价。为了迎接《太阳报》的挑战,香港第二大报——《苹果日报》随即将售价由5港元降至3港元。另一家香港报纸《新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报人、报业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并以香港在近五十多年来兴起的三份主要报纸作为研究个案。查良镛在1959年创办《明报》,当时香港报业以政党报及小报为主,香港社会仍颇落后。林行止在1973年成立《信报》,正值香港经济起飞,社会重视财经信息。黎智英在1995年创立《苹果日报》,打破了报业闷局,但其编采方针又惹来不少争议。此后,三份报纸的路向和发展各异,这均和香港社会不同时期的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报禁"解口除后,集团办报,个人办报如雨后舂笋般兴起.在高度企业化下,台湾报刊显现出了极具本岛特色的编排个性和新闻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2008年9月23日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进行编码、分析,一览台湾四大报业巨子在高度企业化下的办报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台湾报业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多元碰撞的文化背景中生长,独特的生态催生出鲜明的个性.本文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四大报为样本,从视觉特色、文本特色、语体特色三个角度归纳台湾报纸的标题特点,并分析其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7.
吴瑛 《军事记者》2007,(6):54-55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报业解禁以来,诸多不同党派不同风格的报纸纷纷创刊复刊,带来了台湾报业的繁荣。其中,《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张大报  相似文献   

18.
台湾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以报业的发展为目标。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于翌年创办台湾最早的报纸《台湾新报》算起。迄今100年的历史变迁中,其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日据时期(1896-1944)、调适时期(1945-1954)、报禁时期(1955-1987)、商业化自由竟争时期(1988-至今)。台湾报业自1987年7月当局解除"戒严"开放报禁之后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92年经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核准"登记的报纸有280多家,总发行量500万份左右。目前,台湾的主要报纸有《中国时报》、《联合报》、《工商时报》、《经济日报》、《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19.
卖多少才能称作畅销书,是每个出版人和读者都想知道的事情。有鉴于此,当台湾《联合报》决定停掉《读书人》副刊时,《苹果日报》副刊K Book专栏却逆向操作,针对全台畅销小说销售每周推出销售数字报告,以改以前只有名次没有数字的畅销排行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台湾《苹果日报》在其网站上推出的动新闻为研究对象,采用媒介生态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动新闻事件始末的梳理及对台湾媒介生态的考量,对动新闻的产生原因、管制困境和生存背景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台湾动新闻是台湾媒介生态失衡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台湾媒介生态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