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正清与《中国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年)是美国当代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毕生致力于东亚尤其是中国的研究,开创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被称为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创建之父”。费正清一生笔耕不辍,编的作品有六十余部,像《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中国史》等已广为人知。《中国新史》是费正清的最后一部作,在完成这部作的两天之后,费正清便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2.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费正清和拉铁摩尔是新一代美国中国学家的典型代表。两人均是与中国有过亲密接触的学者,他们在中国学研究上均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为后来的中国学发展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两人的学术努力和学术影响力对美国"中国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孔飞力是一个饮誉国际的中国学著名大家.20世纪60年代起,孔飞力开始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以其新颖的视角、精当的方法、独到的见解,在美国中国史学界奠定了学术地位,被公认为是费正清之后,引领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前沿走向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5.
《费正清自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里有一段叙述其“成为专家,执教清华”的内容,读来颇有启示。1929年,费正清从哈佛大学毕业,同年去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学位,并开始献身于中同近代史的研究(余英时语)。这位研究中国五十年的“美国中国学巨擘”,早在半世纪前的1932年就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6.
费正清作为美国中国学的奠基人,他的儒学研究虽然只是他中国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对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他的中国观。费氏本人一生关于中国研究的著作和评论颇多。他对儒家思想的基本认识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该书在经过修订和不断地补充之后,于1958、1971和1983年三次再版。在书中费氏清晰地勾勒和呈现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并且在该书的再版中增加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儒家思想与近代中国以及发展中美关系等现实问题。本文以费氏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第四版)为分析文本,从儒学视角下探析费正清对发展中关关系的阐释,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正确看待中关两国关系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同时对于中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传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并起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森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大师。他通过对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命运的探讨,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变迁归之于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从而使他成为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坚决捍卫。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费正清,倾其一生研究中国,著作甚丰,影响广泛。费正清思想复杂,时有变化,但其基督教思想与儒教思想相对稳定。本文主要论述了费正清的基督教和儒教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所起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指出,在费正清的头脑里,基督教思想也罢,儒教思想也罢,一旦不符合美国利益,那就有所变化,甚至嬗变得远远离开了教义。  相似文献   

9.
:我看过你的简历,在美国中国学的学者中,你的求学经历和师承很特别。你刚才讲,您跟过费正清,听过列文森的课,最后从魏斐德教授那里取得博士学位。我们一般将费正清与列文森算作一代,魏斐德教授是第二代。:我算第三代,我可以算费正清的学生,也可以算他学生的学生,也可以算他学生的学生的学生。费正清是首先让我对中国感到兴趣的人,而且后来虽然我和他有相当严厉的辩论,但他一直对我特别好,作为学者,我越来越佩服他。我特别记得有一次在哈佛开会,由一个可以算第二代的人主持会  相似文献   

10.
《延安道路》是海外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一部经典著作,初版于1971年。它本是马克·塞尔登(MarkSelden)先生的博士论文,在已故美国中国学泰斗费正清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因此,塞尔登先生一举成名。70年代以来,海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的学者,以及主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大抵都接触或通读过这本书。“延安道路”成为海外中国学界广泛通行的一个专有名词。相信国内中国现代史学界及相关学科的很多同行对此书是早闻其名而欲一睹为快的。此书初版在70年代,问世时就已得到学界的喝彩。《中国季刊》《亚…  相似文献   

11.
读书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费正清文集)》沈中明[美]著郭晓兵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本书由费正清主编,由美国远东协会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会召集十几位汉学专家分别撰述而成。由于各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使本书成为一部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费正清和斯诺,是中美关系史上两位杰出的人物。本文追本溯源地从美国断层、多元、开放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阐述他们二人青少年时代就在这种文化派生的“远方崇拜”思想诱发下产生了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尔后,费正清在功利主义影响下来到中国。斯诺则继承了美国民族性中人道主义优良传统,产生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他们二人经历了中国剧烈的政治动荡并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之后,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其对中国研究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关于中国地方史的研究,在反思费正清中国整体研究、立足于官方的中国政治运行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将关注重点转向中国地方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立足于省、县乃至乡域等地方视角,对王朝制度在地方的运行与效果、城乡地方性社会组织与跨地方性社会组织、城乡地方、社会生活、城乡妇女社会生活、民众运动与社会阶层、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文化与消费等较广泛的领域,进行了既具有理论色彩、又颇见实证性的研究,出版了一大批代表性著作,显示出美国中国学紧随时代潮流、不断自我超越及壮大发展的景象,这些均激活了研究者的思维,彰显了历史学的学科魅力.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美间学术联系渠道的畅通、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者能深入中国社会实际、实地观察、查阅官民档案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几代移居美国的中国学人或由美国学成归来的学人们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具有主流话语色彩,对中国本土地方史研究影响明显,我们仍需对其生成背景、脉络演进及得失加以厘清,避免跟风式的注脚性研究、视野和范围狭窄的碎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国外学术界,很有一些汉学家,例如美国的费正清,苏联的费德林,捷克的普实克,瑞典的马悦然等,都可称为海外汉学巨子,他们都撰有一批影响深远的汉学巨著。费正清(John K·Falrbank,1907—)是位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现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他关于中国历史的著述甚多,如《美国与中国》,《剑桥中国史》第六卷。前者论述中美关系;后者译成中文后改为《剑桥中国晚清史》,因其内容是1800—1911年间的中国历史。成书于1979年的《中国:传统与转变》,是他晚年与日本学学者赖肖尔(Edwin O·Rtls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汉学研究中,费正清等倡导的“冲击—回应”模式和保罗柯文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模式,形成了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各具重要参考价值,也各有失之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6.
围绕辛亥革命的研究形成了三个主镇区,包括大陆、台湾和美国汉学界,而美国汉学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了以费正清为主导的一批学者,他们在研究辛亥革命中的一些观点与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文章从费正清眼中关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与外部冲击这两方面来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历史科学意识与其它社会科学,包括民俗学是不能分开的。近年兴起于西方的通俗文化史派,从同时代的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那里找到工具,解决原来只是猜谜对象的下层民众历史问题,非但不曾雾失楼台,相反扩大了现代历史学的疆界。80年代以后,美国通俗文化史派以著名汉学家费正清门下的一批历史学博士为代表,着重研究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民众观念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提出阐释“文化区域的现代民间记录”的理论与方法。他们的新史学观对当代美国历史批评思潮产生一定影响,其研究对象与中国民俗学情投意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区域研究的兴起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势.这样的转变并不孤立.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的中国史学界普遍遵循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展开研究,张调把中国的广大国土视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由美国费正清教授及一些西方著名汉学家共同编著的历史著作。该书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同时也值得我国史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费正清先生的<美国与中国>以中国历史图景为切入点,企图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同时,分析当今世界中美之间的冲突和发展.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自身的很好的参照,但是其中蕴含的"东方主义"却不可忽略:中国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被东方化了的中国,是西方表述中的"他者".传统中国的图景及近代中国的变化都是东方化了的.对于作为被描述的客体的中国读者来说,认真对待"东方主义",以全面看待费正清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