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市场确定的前提下,都市类报纸创造竞争优势主要是两条途径:要么比竞争对手更出色,要么比竞争对手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如何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其实质涉及的是报业管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低成本管理问题。下面结合都市报的竞争现状,谈点看法。一、价格推动成本:从更廉价到更经济各地都市报的崛起主要靠更出色,对手是当地晚报。都市报学走了传统晚报的看家本领,像晚报三大支柱: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像以批评报道影响读者等等。再增加硬新闻,做到“大信息量”;增加服务性报道,做到“强综合性”。在这种“新闻纸加实用纸”的对照下,那些固守“报的补充”、“茶余饭后消遣”的传统晚报,就明显信息量不足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企业报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队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军,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把企业报办得更好,让读者爱看,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们爱看的你们不登;我们不爱看的却屡屡见于报端!"这是读者对一些企业报的批评。许多年来,企业报存在着报道面狭窄,新闻主题不鲜、不深的通病。尤其是读者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要么麻木不仁.冲耳不闻,要么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上面的声音多,下层的心声少,与读者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摘     
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报纸 调查表明,读者看报的目的:新闻第一。当前人们看报的兴趣点普遍集中在:国内突发性事件、国内重大人事变动、国家政策法令、批评报道和反腐败的报道。而对前一时期曾被“炒”得火热的报道名人、明星的新闻以及描述凶杀及性犯罪的新闻则有相当多的人表示“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大多数读者认为,一张理想报纸应当具备的主要特点是:可读、可信、信息量大。读者普遍希望,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综合化、减少专业化和纯娱乐化。 批评也是正面报道 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当地领导看后发火说,你正面报道不搞反倒去写反面报道!对此,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一次报告中指出,批评也是正面报道。批评报道,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帮助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不是正面报道是什么?满腔热情地给党和政府提意见,谈建议,促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这不是正面报道又是什么? (摘自1995年12月7日《中华新闻信息报》)  相似文献   

4.
孙鹏 《新闻实践》2005,(8):45-46
在我国传媒市场,党报所具有的影响力毋庸赘言。怎样让党报更好地贴近群众、增强市场影响力,已成为传媒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两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多,党务政务信息、政策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新闻,而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到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实属不易。因此,党报必须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以丰富翔实权威的内容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三:多面式报道。 这种多面式报道是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所谓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请看新华社1988年8月14日播发的一条消息,报道歹徒闯进广西大学行凶的事件,既写了该校副校长面对歹徒行凶而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6.
我们报纸上发表的新闻,读者是否爱读,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新闻的可读性强不强。几年来我们平度大众报为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一定的经验。 (一) 几年来,我们注意研究读者的心理,满足读者的需要,吸引群众阅读我们的报纸。为掌握读者的心理和需求,我们定期下基层,深入群众,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批评建议,还在五处乡镇设了评报点,定期组织评报,听取群众的需求。在版面上,我们开辟了“读者来信”、“编读  相似文献   

7.
华宏 《新闻知识》2006,(9):84-85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新闻的产生和读者的需求都呈爆炸式增长,人们越来越喜欢从经济报道中感悟政策的变化趋势,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需求决定供给,经济新闻正在成为各媒体着力打造的主打新闻版块,也是各媒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多年来,一些地市报的经济新闻很“硬”,形式老套、内容空洞,语言晦涩,动态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时事报道是地市党委机关报在新闻宣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没有时事新闻或很少刊发时事新闻的报纸,是一张下完整的报纸.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化,地市报都较重视时事新闻宣传,既强化了报纸的信息功能,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又满足了多层次读者的需求.这是报纸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一大举措,也是新闻改革的成果之一.但是,也有的同志认为,地市报刊不刊发时事新闻无关紧要.其理由一是地市报版面小(少),主要立足本地新闻、时事新闻大报上都有,地市报没有刊发的必要;二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比报纸快,报纸的时事新闻竞争不过电视,所以地市报也可以不刊发时事新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诚然,地市报虽然在过去由于受到刊期(多为周三、周四刊)长、版面小(四开四版)的制约,主要立足刊发本地新闻,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地市报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且在地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层面浅、内容结构单一、有效信息含量少的问题,没有摆脱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报道模式.比如说,报道农业、多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报道工业,少不了年初“开门红”,夏季“战高温夺高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等等.而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改革和经济活动的新动向、新  相似文献   

9.
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企业改革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报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企业报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企业报的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以下三种现象:一是报道的不是企业职工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二是即使是读者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但就事论事,没有揭示新闻的意义,让读者感到失望;三是时效差,新闻往往发生了十天半月才见报,读者不感兴趣。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报的可读性,而且影响了企业报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要消除这些现象,增强企业报的可读  相似文献   

10.
刘影 《新闻知识》2001,(5):38-39
“客里空”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大忌,不管是新闻单位、报道中的当事人还是受众都对虚假报道深恶痛绝。以往对于虚假报道的批评多从强调新闻职业道德和对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的保护这一角度出发;而去年4月,读者桂运波则以《知音》刊登虚假报道,损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为由,将这份武汉出版的国内知名杂志推上被告席。法律界有关人士认为:“这次发生普通读者起诉《知音》杂志社,表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从单纯的物质产品领域进入精神产品领域”①。《知音》杂志社在答辩中强调,“商品和服务才是《消法》保护的范畴,而报刊的内容是文…  相似文献   

11.
求知是人们的共性,也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追求,作为一张以宣传国防、传播国防知识为主旨的国防教育报,如何向读者传播知识呢?近几年来,国防教育报编辑部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一是刊登知识性新闻。国防建设中,有许多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是鲜为人知的,在不泄密的情况下,刊登一些奇异的、暂时还不为读者了解的新闻,既向读者传播了信息,又使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增长了知识。如国防教育报今年刊登的本人撰写的一篇“美国人还能打赢下一场战争吗”知识性分析文章,被《军事文摘》等全国性报刊转摘。还有本报刊登的“三峡与国防…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地市报,应该地方性、开放性并重,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本地新闻,了解国内大事,知晓世界风云”。因此,它必须处理好服务中心工作与全方位服务读者的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地”与“放眼四海”的关系,自觉地运用新闻规律办报,尽可能地满足读者获知更大范围信息的需要。 地方特色要融入大背景 地市报是地方性综合报纸,它最大的个性特色就是地方性,这是地市地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价值所在。地市报的地方性在报道内容上的体现是让地方新闻唱主角。作为地市报,首先要保证地方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13.
两年多来,新闻中的批评报道似乎少多了。据1991年9月镇江市七个广播电视台站一周新闻节目的调查统计,只有一篇批评报道,占新闻播出总条数的500分之一。新闻单位处理批评报道比较“小心”,好象有一种“理不直,气不壮”的心态。但重温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深感应该全面正确地理解“讲话”精神,不能忽视批评报道的作用。批评报道如果处理得恰当,是可以与正面宣传殊途同归的。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官司:舆论监督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并且强调在实施这一方略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作为舆论监督主要形式的批评报道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报道题材之一,近年来,各新闻媒体虽然加大了批评报道的分量,但读者仍嫌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由批评报道引起的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却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最近几年,我国共发生1000多起新闻官司,其中绝大多数由批评报道引起,新闻界败诉率达30%。  相似文献   

15.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军事新闻能否有效传播,关键看读者是否接受。《火箭兵报》近日在部队做了一次读者问卷调查,100%的官兵喜欢看当日军事新闻,90%的官兵对昨日新闻尚能接受,而对“前不久”、“近期”、“近几年”的总结式新闻反感。由此可见,时效性越强,读者的认可度越高,新闻的价值越大。可以说,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熊熊的圣火缓缓熄灭,心中的激情依然激荡。2005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落幕,但她带给我们的兴奋与激动依然没有褪去。在全国狼烟四起的十运新闻大战中,作为一张地市报,《连云港日报》在全国以及各省市、体育专业传媒的新闻覆盖下,主动应对同质化竞争,从满足地方读者的关注点出发,挖掘地方新闻资源,做出独具特色的十运报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连云港日报》获得了十运会连云港赛区先进单位,《连云港日报》十运会体育报道记者也获得了江苏省“十运会”先进个人奖。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上海海港报》有个读者批评专栏叫“引以为戒”,从一九七八年恢复办起,这个专栏,至今已坚持了十年。在今年的上海市报纸新闻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全国的县市报越来越多。各家县市报的刊期数也不断增加。这是报业兴旺发达的表现。 增刊后的县市报有许多办得不错,质量较高,但是有些县市报的质量却不敢恭维。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新闻含量低,主要表现为几多几少。一是新闻版与非新闻版的比重失调,有的非新闻版略少于或者等量于新闻版;二是转抄于其它报刊的稿件多,真正属于自己采编的堪称新闻的稿件少;三是长篇报告、讲话稿多,新闻稿少;四是无新闻价格的会议报道多,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少;五是同类事情重复报道多,具有新鲜内容的报道少;六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表扬稿多,典型报道少;七是“昨日黄花”(过时新闻)多,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少;八是内容肤浅的报道多,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0.
季东山 《视听纵横》2003,24(6):81-82
只要你收看地方台的新闻,你会发现,时政新闻、工业发展、农业丰收等报道长篇累牍。化产业报道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即使有相关报道,也多以“简讯”一报了之。如何使化产业新闻报道跟上“发展化经济、建设化大省”的步伐?笔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