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红楼梦》的家喻户晓,众说纷纭,对花袭人的评价也莫衷一是:或把她看作贤妻良母的代表,加以顶礼膜拜;例如,庚辰本第十九回到第二十一回的评点中,“袭卿”之称,竞高达十二次之多,足见批书人的偏爱。以至于有谓李嬷嬷骂袭人为“唐突我卿”,认定袭人是“贤而多智术”,是“可爱可敬可服之至”等等。或说她是奴性的化身,加以批评抨击。例如,不止一人声称,听了脂评“唐突我卿”之类的话感到肉麻、恶心。涂瀛并不否认袭人柔情卓著,从另一个角度讲,他感受更深的是:“袭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以近人情者制人,人忘其制;以近人情者谗人,人忘其谗。”西园主人大有口诛笔伐之势:“……其于床第苟合之私,自视为生平得意之笔,居之不疑。不观于衣绵还家,宝玉来瞧时乎?既铺褥  相似文献   

2.
众寡     
众寡之用,法固称难,而更当视众寡之治也,求众寡之情也,审众寡之敌也。孙子谓“治众如治寡者”,无所不任人也。是以任力者劳,任人者逸。善任人者,总其纲,则万目张,握其纪,  相似文献   

3.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4.
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壁,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壁。是时言取壁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甚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壁归,曲在  相似文献   

5.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6.
超然台记     
原文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  相似文献   

7.
文言短文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a)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哀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b)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c)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一、本段文字,抽出了两句话:“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也,”这两句应插入(a处,b处,c处,(c)。二、“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哀也。”有如下四种译文,选出正确的:a、抛开外貌而谈内心,那么内心一定是不好的;去掉装饰来论内情的,那么  相似文献   

8.
古典咖啡     
一、阅读〔宋〕苏轼的《超然台记》,完成1-5题。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輔糟啜镵,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相似文献   

9.
梁肖统编《文选》,第一次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分出“情赋”来,列入“赋癸”,即今本《文选》第十九卷。这些赋与一般抒情赋的不同之点,是里面描写了男女恋情。因此,李善在“情”字下注云:“《易》曰:利贞者,性情也。性者,本质也;情者,外染也,色之别名,事于最末,故居于癸。”依照李善的看法,肖统虽然在古代辞赋中看出了“情赋”的存在,但却认为赋男女之情,究竟是末事,不能与《京都赋》等列在  相似文献   

10.
谈谈抒情     
清黄宗羲谈到“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他又讲;“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是在文章中怎样抒情?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辅导难点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一般认为民本思想起源于夏代.<尚书·五子之歌>借太康兄弟之口述大禹的训戒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继承了民本传统,将其弘扬到空前的高度,成为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把人民放在首位,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王田葵教授、何红斌先生认为:"舜之所歌,情系于民.在如司马迁所言:‘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而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如果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丈心雕龙·情采》)古人作诗也提倡“根情、苗言、花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可见,情乃文之根,在整个教学中,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 《教育》2014,(7):75-75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智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相似文献   

14.
癫狂是徐渭最大的自我保护
  徐渭个性癫狂怪异,敬下蔑上。对此,袁宏道曾言:“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这种“奇”,其实是他对个人生活坎坷、际遇不平的防御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与妻书》     
书中如亲聆切切私语,谆谆嘱托,披胆沥胆之词,情深意切之句无不催人泣下,涕泪交流。使沉迷于享乐而碌碌无为者惶恐不安,一事当前而谋求私利者痛苦羞愧,困难当头而忍辱偷生者无地自容。这种巨大的感染力量,来自文中缠绵悱恻、难舍难分之情,舍家救国,献身革命之理。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SYTU 《同学》2005,(10)
一般而言,南欧地区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的手势运用频繁而且夸张;中西欧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等次之:而远在北方的北欧诸国则又次之,因为他们几乎不会使用手势来表达任何的讯息。竖大拇指余指握拳大多数是表示自己对某句话或是某件事之欣赏;也表示对他人之举动感谢、感激他为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情”在作文中的作用曾这样阐述:“人生而静,天之情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提笔写作时少的恰恰是“情”,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很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事。大多数情文并茂的作文成功的原因也无非是“情”———那些孩子的写作是自发的,以一吐为快,所谓“常行于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由此可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写作教学根植于“真情”,根植于“激情”,…  相似文献   

19.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20.
一、读书好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著名的大文豪苏轼站在历史的长廊里呼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高尔基在世界的天空召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