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赵君 《文化学刊》2011,(3):37-39
儒家以其对自身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追求成就了"君子"这一特定的道德符号,"君子人格",是以仁为核心,兼括义、礼、智、信的一种人文品格,批判地继承、借鉴、弘扬这种道德范式,在当今社会文化建设中仍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君子人格是儒家学派的理想人格,代表了儒家对于人生实践的价值取向,《论语·为政》提出了“君子不器”的重要论断,朱熹理解为君子人格不能如器具一样,只是具有一种特定功用,此说颇有影响。而在《论语·子路》中又有“君子……使人也,器之”的讲法,这种“器之”与“不器”之间的矛盾难免使人们理解儒家人生价值取向和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时造成困扰。该文通过解读文本,分析儒家对于人生与做事的基本态度,重新理解器与不器的关系。在儒家眼中,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道德的、开放的、处在丰富的关联中的,因此人完整的、现实的生命有别于器,而在面对具体事务时要尽己所能,恕人不能,也不可忽视对人器性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儒家人格美理想即是君子,其人格美内涵主要是浩然之气、勤于思而敏于行与尽名分、反躬自省等方面,本文相应地从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大儒梁漱溟与儒家人格美理想的对应性,从而确证梁漱溟正是儒家所谓的君子,其言其行体现的正是君子风范。  相似文献   

4.
该文围绕王阳明的圣人观和致良知学说展开。从圣人观的核心谈起,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是成圣的前提和内在依据,由此主张“满街都是圣人”这一观点,让圣人这一概念平民化。关于成圣的实践,王阳明认为良知的发用流行是成圣的重要实践过程,停留在知良知是不够的,而要做到致良知,在生活中不断追求天理,摒弃私欲,将纯乎天理的良知显露。王阳明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出发,从“成己”和“成物”两个角度,阐明了万物一体的圣人境界。而如今,王阳明的圣人观对个人和社会仍有很大价值,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引导人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圣成贤,从而实现理想人格,实现与西方外在超越相对立的内在超越,实现高远的人生境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伦理道德观面临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无论从历史层面、学理层面,还是自身层面而言,传统伦理道德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都具有可行性。基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新伦理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实践相符合,转向底线伦理与境界伦理相结合,即从培养合格的公民出发达到实现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儒、道、佛三家学说在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但都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超越物累、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孔子的"四毋"说、庄子的"三无"说和佛家的"破二执"说,都是为了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精神境界.三家学说中的自我超越哲学,对净化人们的心灵,消除人的私欲心,是很有警世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儒道释三家,在理想政体上,儒家较为注重现世,道家道教注重前世,佛教注重来世;而其理想人格不同也是三家社会理想的根本分歧所在,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菩萨;在理想社会结构方面,等级分明的政体是儒道释三方的共同点。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分别以家国同构、身国同构、僧俗共融构建了理想社会结构。虽然三家对理想问题的看法不同,但秩序社会思想是三者政治理想的交汇融合点。  相似文献   

9.
王忠萍 《职业圈》2013,(5):151-151,153
腐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心理问题。廉政文化建设除了从组织、制度、观念等层面入手外,还可以尝试心理干预.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自我成长与人格完善,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克服生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困惑。发展出良好的心理动力。避免职业生涯中发生人生扭曲。误入歧途。真正体现组织在干部使用中的关心、爱护和培养,促进组织良好运作,以及党的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丽霞 《职业圈》2014,(30):78-78
实现个体的终极人生价值,成就个人完美的人格操守,一直是儒家人生哲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批判地继承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当代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培育和完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时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君子人格"是儒家孜孜以求和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有着丰富的内涵.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有一颗仁爱之心,高远的志向,重义轻利,与人为善等品质."君子人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领导魅力并非只有领袖人物所具有,所有领导者都应追求领导魅力的崇高境界,修炼自己、升华自我.高尚的人格、优良的作风.辉煌的业绩、饱满的热情、优秀的才华等是领导者魅力修炼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方立天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主义思想色彩的宗教。佛教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特定的修持,以求超越生死的痛苦,获得人生的解脱,实现成就正果的理想。“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  相似文献   

14.
《简爱》是一部关于个人精神成长与幸福追寻的小说。简爱的魅力在于她触动了我们心中的梦想——追求人生幸福与人格完善。简爱的成长与摩西出埃及记有几分相似,但是他们最大的不同是:简爱的幸福不是外在的某个地点或人能给予的,她的幸福是其内在人格的成熟与完善,是灵魂对上帝位格的趋近。简爱成功战胜了自卑,实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5.
儒家历来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为了达到人生目的 ,完善人生理想 ,就必须确立志向 ,积极进取 ,发愤努力 ,孜孜以求 ,自强不息 ,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16.
北宋理学家邵雍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即三乐说:"人世之乐""名教之乐""观物之乐".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两种学说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冯友兰先生的"接着说"的哲学对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理论的吸收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18.
蒋金运 《文化学刊》2011,(6):158-164
以《约伯记》与《九辩》为个案,探讨中西元典包含的人生观,可以发现人类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道德方面,《约伯记》求真——真即德,《九辩》求善——善即德;在正义意识方面,前者注重人类的乐于世俗的、浓厚的人生欢愉,后者注重人的坚强意志和温柔敦厚品质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价值的终极追求上,前者是利己的,关注的是个人的世俗化的执着追求,关注的是个人的现实情感和生命体验突显和张扬,后者是利他的,关注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执着追求,关注的是如何将人生价值寄托于人生理想的实现,将个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9.
屈原以其不朽的诗篇,自塑的人格形象,具有永恒的感召力。屈原的伟大之处与悲剧之源,就是屈原追求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的人格境界,就是对故乡、故国过份的眷恋,对人格美的过分珍惜。屈原至死没有离开楚国,用自己的生命殉了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毕...  相似文献   

20.
王小兵 《职业圈》2014,(6):127-127
医疗职业人格是从医者个人的品格和素质,是从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尊严、责任、价值及道德品质。他首先应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高尚医德,其次是应有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后还应有与时俱进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思维方式、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和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