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理念。但"用教材教"的前提是读懂教材。只有读懂教材,才能用好教材。从读懂教材概念呈现方式、起点的适应性、编写意图和编排体系等方面,阐述"读懂教材本质,灵活用好教材"之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何用好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读懂数学教材、成为编者的真正知音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读懂教材?我的体会是:从粗到细、从薄到厚。即采用"通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品读法"读懂教材,"通读全套教材—略读年段教材—精读本册教材—品读本课教材"。  相似文献   

3.
要纠正历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对教材的随意解读现象。历史教师首先要树立历史大教材观:认识历史教材包含围绕教科书成套推出的教师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配套教材,也包含存在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各种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资料、历史著述和涉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图书、实物等多种呈现形态,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有生命力的教学素材。对教材的准确合理的解读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需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需要、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需要,新课程下历史教材解读的内涵主要有:读懂教育价值、读懂教学目标、读懂内容组织、读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三个保证。面对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又该如何研读,如何实施,如何分析呢?一、读懂教材、触摸教材灵魂所在以往的复习课呈现的课题内容是《复习》,现在的课题是《整理与复习》。虽然课题只加了三个字,但折射出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巨大转变。以往的复习只强调了巩固已学知识,整个过程往往是教师包办代替,将  相似文献   

5.
读懂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关于这一话题,特级教师朱德江说过":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前阶段,我以"体积与容积"一课为例,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进行了尝试,且思且行,留下些许痕迹。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课改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课堂教学真实高效",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要素展开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读懂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一用好——读懂教材 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要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这样处理教材时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8.
教材的知识结构、编排体系及其隐含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弓I领作用。它总体上遵循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顺序,呈现了数学知识应有的逻辑顺序。因此,教师应钻深、读懂、悟透教材,正确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呢?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教师需要认真去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认识新教材,读懂新教材,钻研新教材.现有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资源,也是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桥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钻研教材"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10.
看了这个题目,你不禁要说:教学,能不读教材吗?是呀,当了二十几年的语文老师能不读教材吗?为此时常沾沾自喜——教材读得好。可是,在教研活动中李老师常说:“教材你们读了没有,仔细读过?读懂了没有?”我不仅心里嘟囔说读了读了,还十分坚定地点点头。商到有一天我细细读过教材,才知没读过,更别说读懂它。  相似文献   

11.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既要与编者对话,读懂教材的导航系统、内容系统、助学系统,也要充分认识提问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内容、特点、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教材,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提问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读懂小学数学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践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也才有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教材(本文专指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研读教材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读懂、悟透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教材普适性与具体教学实践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资源整合是时下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是教学能否出彩的关键.众所周知,教材编者与教师关注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教材编者关注的是该课的知识体系和呈现方式,力求用简洁、清晰的结构来呈现所要撰写的内容;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运用教材资源,以实现"服务人生、服务现实"这一历史教学的终极价值.简言之,教材编写者的落脚点是教学文本,教师的落脚点是学生和现实.  相似文献   

15.
读懂学生是做到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读懂学生要读懂教材,开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要读懂学生的答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读懂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读懂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通过读懂教材,开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当我们站在教与学的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审视时,就会感到,用"三言两语"去"教"学生,要不了三五分钟就可以教完.但如果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教材,就绝非这么简单.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知识转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读懂教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了解学生每个阶段已达到的认知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才能开展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直被奉为教学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这种"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是单一的"用教材",而是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等,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杨国平 《文教资料》2006,(15):122-124
中学生物作为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和对生命本质特征的概括与诠释。因此,对教材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效果。阅读是最直接、最基础、最实在的自主学习,讲和练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讲和练只有建筑在学生深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有实效。这一点不但是过去生物教学的经验所得,而且对于实施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教材要讲究方法,要注重实效,要身心投入,要多感官并举,要一步一个境界。读懂教材“懂”就是心灵的认可,读懂就是对教材上图文信息的接纳、认同和领会。读懂的…  相似文献   

18.
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对新型教材开发基本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理清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的开发思路.通过案例教材《中餐烹饪技艺》的开发与实践,明确了组建校企"双元"开发团队、调研岗位工作任务、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发教材样章、完成教材编写的教材开发路径,总结提炼出了校企"双元"开发、产业"三新"融入、资源立体呈现、思政元素"三进"和教学评价多元化五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即读懂教材方能创造性使用教材。而读懂教材应做到读懂教材的延伸,读懂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读懂教材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学必须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为什么要创新性使用教材,和如何实现创新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一、为什么要创新性使用教材1.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都需要教材,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亦不能外,离开了教材,学生的学习凝聚力不强,探究变得没有方向,感性认识和理性支撑都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