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数学问题 ,必须根据一定的解题原则 ,即从“首先考虑”入手 ,否则不是解错就是难解 ,亦或解题不完整 .今年高考一结束 ,本人对所带学生就第 2 1题 (文第 2 2题 )解答情况看 ,不少学生就因没有依据这一原则 ,而解答出错或不完整 ,为此 ,本人就以此为契机来探讨解题“首先考虑” ,在解某些习题中的应用 .1 解有关四个二次时 ,应首先考虑二次项系数例 1  ( 2 0 0 4年高考题 )设双曲线 x2a2 -y2 =1(a >0 )与直线L :x y =1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B .(Ⅰ )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Ⅱ )设直线L与y轴的交点为P ,且 PA= 512 PB ,求a…  相似文献   

2.
有些学生做几何题时,往往考虑不周密,片面的看问题,解答不完整,常常造成漏解错误.本文根据学生以圆的几例漏解错误进行剖析如下.例1 已知⊙O的半径为5cm,弦 AB∥CD,AB=6cm,CD=8cm,求 AB 和 CD 的距离.(义务教育《几何》第三册第94页第6题).  相似文献   

3.
波动问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波动的多解问题,更使学生难以掌握。波动的双向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是出现多解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在解题中就会造成解答不完整,或用特解代替通解的现象。 1 波传播的双向性导致多解 若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没有明确波的传播方向或者质点的振动方向(对给出的波形图),就会出现多解,但是,学生在解题中往往凭着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地选定某一方向为波的传播方  相似文献   

4.
谭珍 《考试》2011,(Z4)
在近几年的高考及模拟题中很多解不等式或求最值的题型里,学生往往会考虑从性质或定义出发,虽然也大部分能得到解答,但是不如用数形结合简单.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思想,而且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考中,主要用于解选择题和填空题,有简单、直观、快捷的特点;在解答题中,可以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寻找、确定解题思路,图形只是辅助手段,最终需要用数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相似文献   

5.
学生解答一元二次方程题时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就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题常见易错题归纳透视如下,以助于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于某些几何题来说,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可能不止一种,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一题多图问题.解(证)这类问题时,若忽略了对各种图形可能性的分析和讨论,就会造成解答不完整或论证不严密,这不仅对学生  相似文献   

7.
近日笔者在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指导》一书时,发现该书第102页对题8的解答是不完整的.原题及其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解数学题中,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是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周密地考虑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详尽无遗漏地求出全部结果;题目无解时,需要说明理由;不合题意的解,要予以剔除;解答需要检验时,必须进行检验;含有参数的问题,应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作出全面的讨论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然而教学中却常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或遗漏答案、或  相似文献   

9.
波的传播和各质点的振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如果质点振动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 ,波的传播时间或距离不确定等 ,就容易出现多解的现象 .如果在解题时不能全面透彻地分析题意 ,正确地使用已知条件 ,极易出现解答不完整 ,或用特解代替通解 .下面结合例题作分类例析 .一、时间、距离不确定形成多解沿着波的传播方向 ,间距等于数倍波长的两相邻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在振动时间上 ,间隔等于整数倍周期的两相邻质点振动情况也完全相同 ,所以 ,题中已知条件若没有给定波传播的时间或没有给定波传播距离 ,就会出现多解现象 .许多学生只分析传…  相似文献   

10.
在解三角题中,角的取值范围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为了解题合理、正确,既要考虑取值的明显条件,更应考虑角取值的隐含条件.而不少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往往疏忽,使解不完整,甚至错解,现举例作初步分析. 一、算术根的化)  相似文献   

11.
高秀英 《考试周刊》2013,(55):73-73
<正>1.不能忽视学生认真读题习惯的培养以前我总认为学生到了高年级,理解能力强了,在读题方面就不需要老师多讲了,所以对读题、理解题意没有进行强化训练,结果造成一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很难找出图文或题目里面隐含的信息,导致错误较多,漏解等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读题,分析理解题意,细心解题,就能做得很好。由此可见,认真读题对解应用题是多  相似文献   

12.
在解三角题中,角的取值范围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为了解题合理、正确,既要考虑角的取值范围的明显条件,还应考虑角的取值范围的隐含条件.而不少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往往疏忽,使解不完整,甚至错解.现举例分析,以飨读者.一、算术根的化简  相似文献   

13.
对于某些几何问题来说,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可能不止一种,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一题多图问题。解(证)这类问题时,若忽视了对各种图形可能性的分析、讨论。就会造成解答不完整或论证不严密,甚至出现概念性错误。这样,不仅对学生掌握双基不利,还会影响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平面几何第二册的一题多图问题举例说明。一、注意一题多图,避免解答不完整对于计算类几何问题,应十分重视分析,讨论符合题设图形的各种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完整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解题教学.解题教学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当解题教学成为习题解答或题海战术时,数学思维训练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不仅要向学生展现问题的解答方法,还要注意揭示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逻辑训练,也要重视非逻辑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克服思维的封闭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揭示规律,建立联系,在丰富的联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虑,而一题多解、多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的途径之一.从对一道题目的多种解法或证法,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到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一题多解是指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来解答同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是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能较好地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就多年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重庆市巫溪县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解答数学阅读题的能力,从思想上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会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方法,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摆脱教师解题模式的束缚,加强数学活动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提高了,成绩自然就会好.那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呢?可以从教学技巧、方法上,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运用"转化"思想,注重"反思"等几方面去做,促使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思路、不同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问题的思维活动.在解题时渗透一题多解的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解答完题目后进行再思考,从重视一题多解、重视一题多变到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进一步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其解题能力,充分发挥数学解题教学的价值,让数学解题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中考的大题目中,很多题目的问题都不止一个,有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很多学生看到这样长长的题目,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惧,影响解题能力的发挥.其实,对于解这类"一题多问"的题目,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恐惧心理,在考试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快捷准确地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