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心雕龙·声律》是齐梁声律理论的重要文献。篇中"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知楚不易"中"知楚不易"句,学者注释多有不同。这涉及该篇与陆机《文赋》中声律说的关系,及今本《文赋》是否有此佚句的问题,故为解义,以求教于方家同好。清人沈岩临何焯批校《文心雕龙》载何焯批语说:"‘知楚不易’,今《文赋》无此语。"至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始言"知楚不易"  相似文献   

2.
上海图书馆珍藏的元刻本《文心雕龙》,是我国古籍中的珍品,国外也很有人关心它。据说,某国一汉学家看到这一稀世孤本的著录,因打听不到它的下落而感叹过“徒存其名,至今无实物传世”的话。《文心雕龙》,梁朝刘勰撰。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文艺理论巨著,总结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的文艺创作经验,特别是总结了自魏、晋以来,曹丕的么《典论·论文》、陆机的《文  相似文献   

3.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  相似文献   

4.
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对“文章”概念的阐释,促进了以《文章流别集》为代表的文章总集的编纂活动。文章总集的编纂活动使作品的文学性特征进一步彰显,从而对别集的编纂产生影响。任何人都无法确立一个标准将“文”与“笔”截然分开,其实“文笔之分”问题主要是由文集编纂活动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课,讲的是《文心雕龙》。当时童先生已过古稀之龄,带着20多名文艺学专业的博士们,从头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这本书。文艺学专业,开一门古代文论课本无可厚非,但当第一堂课结束时,童先生跟大家说《文心雕龙》这本书他已讲了十五年之后,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公文写作之道及其现代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言为文之用心”的著作,是一部阐述文章写作之道的理论巨著,其论说的对象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当时的各种实用文文体。就文本而言,《文心雕龙》论述的文体中属于文学作品的只有17种,而论述实用文文体的却有65种之多。  相似文献   

7.
一“散文”一词有广狭两义。就广义说,凡是无韵的,都可以叫做散文。这就是六朝人之所谓“笔”。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当时的人把有韵的文章叫做“文”;无韵的叫做“笔”。根据这个标准,诗词歌赋之类,是文:其他一切文章,都是笔。如果散文指的是这样的东西,那就太泛,讲起来很麻烦。我今天来讲一种狭义的散文,就是同诗歌、小说、剧本并称的散文,是文艺作品的一种。这种散文有两个条件:第一,讲真人真事;第二,有文艺性。讲真人真事,这意思很明白,就是文章里所说的人和事,是社会生活里的真人真事。文章里的“我”,就是文章的作者本人。总之,不容虚构。在这一点上,这种散文不同于小说。所谓有文艺性,不一定要求有人物形象,尤其是完整的人物形象。散文当然也可以  相似文献   

8.
时下,在报刊文章和新闻报道中,摘引诗词旧句的情况日见其多。把旧体诗文名句恰到好处地用于文章中或制作标题,不仅能简练精确地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起到烘托意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会引起读者的兴趣。陆机在《文赋》里说,“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大概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不过,由于作者对某些古典诗文记忆不牢,或缺乏辞赋格律知识,或写作中的疏漏,因而造成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末,特别发达于汉代,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它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荀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况有赋十篇,现存五篇(或称六篇,即《礼》、《知》、《云》、《蚕》、《针》,外加《佹诗》),收在《荀子》一书中。赋这一文体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字上讲,“赋”是“铺陈”的意思。汉代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正义·关睢传·疏)))梁代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所谓“铺”  相似文献   

10.
“龙学”界每年都会推出数部新著,但是似乎大多逃不脱旋生旋灭的命运,研读《文心雕龙》,深切地意识到若要真正进入“龙学”研究领域,必须有长期知识学养的积累。诚如王运熙先生告诫后学,研究《文心雕龙》,既要研读原书,还要熟悉刘勰所涉及的各家作品,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刘勰专“论古今文体”(《南史》本传),而“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今人旧学的底子很薄,关于古代的各类文体生疏得很,因此即使要写出一篇能够贴近刘勰本意并且传神阿堵的论文,也确实非常不易!黄霖先生治古典小说和近代文学,成就卓著,在学界享有盛誉,而在“龙学”界学者名单中,…  相似文献   

11.
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大学讲课呢?这个问题太大,一句两句说不清。我倒觉得一个教育专家讲得甚好,他说,所谓成功的大学讲课,那就是讲胡适让人喜欢胡适,讲鲁迅让人喜欢鲁迅。就是说,教师只要能让学生喜欢、关注、思考你所讲的对象,你的授课就成功了。如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我们完全可以说,李先生讲《文心雕龙》是讲得成功了。  相似文献   

12.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颜氏家训·文章》)以后用风格论文的风气就更为广泛了。古代文论中往往用“体”来说明文章风格,如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相似文献   

13.
时下,在报刊文章和新闻报道中,摘引诗词旧句的情况日见其多。把旧体诗文名句恰到好处地用于文章中或制作标题,不仅能简练精确地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起到烘托意境和开华主题的作用,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会引起读者的兴趣。陆机在《文赋》里说,“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大概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不过,由于作者对某些古典诗文记忆不牢,或缺乏辞赋格律知识,或写作中的疏漏,因而造成错误的也时有发现。在编辑工作中,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就要求编辑善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作家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论著中,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来的。从早期的经、子文论以迄近代的文论中可以看出,它是伴随着不同的文章类型即文体的发展一道被提出来的。但作为专书来讨论这一问题,则是开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之后,陆机的《文赋》、李充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写作,除完成指令性的任务,余者往往是心有所感而发为文章的。钱钟书举陆机《文赋》“思涉乐而必笑,方言哀而已叹”,加以阐发,指出情动而形于言,感生而发为文,“乐”而后“思涉”“哀”而后“方言”。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宠儿”。那么,在书林文海中,它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文体?特性怎样?又如何来写作它?下面我们就说说这些问题。(一)报告文学的文体《新闻学简明词典》上说得清楚:报告文学是一种运用文艺手法迅速及时地报道现实  相似文献   

17.
通变     
《通变》是《文心雕龙》第二十九篇。这篇是讲创作怎样变化,讲变化并不是凭空弄花巧,而要研究历代创作的发展,针对当前创作上的缺点,加以改正来求得进步。因此,必须通贯历代创作的发展来看,才知道怎样变化,所以叫“通变”。创作为什么要讲究通变呢?因为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每种体裁又有一定的规格,可是它的变化却又是无穷的。作品写得完企符合某一种体裁的规格,不一定是好作品,因此作品不仅要写得符合一定体裁  相似文献   

18.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19.
看板     
《世界》:贾樟柯“终见天日”4月8日起 全国公映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世界》是贾樟柯执导的第7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地上作品”。因此,第一次获得审查通过的《世界》显得引人注目。《世界》讲述了几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在一个世界公园里的工作与生活,女演员是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赵涛,而男主角则由王宏伟换成了成泰燊,他在电影里扮演一个保安。贾樟柯说,之前他的几部电影都是在说家乡山西,但事实上自己已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我希望拍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印象的电影。世界公园是一个合适的场所,里面全是人造景观,而里面那些来自农村的人,也会有一种奇怪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前夕,那个同林彪、“四人帮”关系密切又颇具权势的“理论权威”,在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八二八——一九○三)早期作品《气球上的五个星期》中找到一些“问题”,便肆意夸大,大嚷大叫说这位科学文艺家是在“恶毒攻击非洲黑人”,判定凡尔纳的作品统统是“大毒草”,勒令停印当时已翻译出版的凡尔纳的全部科学幻想小说。这是林彪,“四人帮”一伙对科学文艺的残酷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